【广州台-健康100FUN】这位选手宣布退出巴黎奥运!原因是……
7月23日下午,即将前往巴黎奥运会的中国田径队突然传来坏消息,撑竿跳高选手李玲在训练中不慎受伤,她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宣布将退出本届奥运会。
通过李玲发布的视频,我们了解到,她在一次赛前训练中遭遇大腿后侧的腘绳肌腱断裂,虽然经过了紧急手术,但由于伤情比较严重,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只能遗憾错过巴黎奥运会。
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上,李玲没能打破她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便打算在巴黎发起冲击,可惜天不遂人愿。“可能之前就有损伤,自己没有足够重视。”李玲说,受伤的部位这几年一直疼,自己也习惯了,没想到这次这么严重。
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很常见,当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奥运项目当中,有哪些项目容易受伤?在日常的运动当中,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又可以怎么避免运动损伤呢?今天我们请来专家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运动医学科为奥运冠军保驾护航
2016年初,来自广东的跳水运动员谢思埸因脚伤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运动医学科接受治疗。经过李卫平教授的手术治疗和康复指导后,谢思埸顺利康复重返赛场,并于2017-2019年先后获得世锦赛、世界杯男子单人及双人3米板金牌。
东京奥运会,谢思埸作为中国“跳水梦之队”成员踏上奥运赛场。7月28日,谢思埸/王宗源夺得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拿下当届奥运会第11枚金牌!
其实,经李卫平教授治疗过的运动员已有许多。早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出圈”前,他就频繁出现在国家或世界级比赛冠军的朋友圈里,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重冠军邢芬、世界南拳女子冠军梁艳华,到悉尼奥运会举重冠军陈小敏、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劳丽诗,再到现在人人熟悉的伦敦奥运会跳水冠军何姿及20公里竞走冠军陈定、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跳水冠军陈艾森……他们的奖牌背后都有李卫平团队的保驾护航。
在奥运会项目中 容易受伤的项目
游泳
游泳运动员最常见的受伤部位是肩部和腰部。肩部损伤在游泳运动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仰泳、自由泳、蝶泳和蛙泳中。而腰部损伤则主要由于蝶泳等动作对腰腹力量的高要求。
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员常见的受伤部位包括腰部、肩部、肘部、腕部和膝盖。特别是腰部损伤,占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一,因为几乎每一次击球都需要用到腰部力量。
举重
举重运动员的受伤率非常高,尤其是腰部、膝关节和肩部。举重对腰椎的压力极大,有时会导致严重的腰椎损伤。
跳水
跳水运动员的损伤部位非常广泛,包括腰背部、膝关节、腕关节、眼部、肘关节和颈椎等。跳水动作的重复性和难度导致了较高的受伤风险。
运动损伤不容轻视,内因和外因均需防范
专业的运动员挑战极限,运动损伤的风险比非运动员高很多。但是运动爱好者也不能掉以轻心,日常的运动一样需要注意防范损伤。
李卫平教授介绍,“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损伤,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类,损伤的组织涉及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皮肤、软骨等,还可能伤及内脏器官。
举例而言,长跑爱好者中高发的髌腱炎就属于慢性肌腱损伤;喜爱爬山的人中很多好发髌股软骨软化症;足球、篮球运动员遭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大多属于急性韧带损伤。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急性和慢性运动损伤存在一定关联,如慢性跟腱病导致肌腱急性断裂等。
外因包括:运动时缺乏保护;场地、器材及锻炼设施不合规范;运动负荷安排不当,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动作粗野、恶意犯规和暴力冲撞;运动内容不科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
内因包括:热身准备不充分,甚至没有热身准备;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松懈大意或过分紧张;身体素质差,或机能状态不良(状态不佳);训练水平不足,技术水平低,动作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简单如起跳落地,错误的动作或姿势往往会带来关节损伤。
万一出现运动损伤 如何做?
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应根据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决定。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急救步骤:
停止活动
立即停止运动,避免进一步损伤。
评估伤情
观察伤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有必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出血、骨折或关节脱位。
控制出血
对于出血伤口,应用干净的布料或绷带直接压迫止血。如果出血严重,应抬高受伤部位并继续压迫。
冰敷
对于扭伤、拉伤或挫伤,应在伤后24-48小时内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小时一次,以减少肿胀和疼痛。
压迫和抬高
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压迫受伤部位,以减少肿胀。抬高受伤部位,高于心脏水平,以减少肿胀。
固定
如果怀疑有骨折或关节脱位,尽量不要移动受伤部位,并尝试用夹板或其他硬物固定。
止痛
可以给予非处方的止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应遵医嘱。
就医
对于严重或不确定的损伤,应尽快就医。
以下是一些特定类型损伤的急救措施:
扭伤:冰敷、压迫、抬高、休息,避免热敷和按摩。
拉伤:与扭伤相似处理,避免过度活动。
骨折:不要移动受伤部位,固定,尽快就医。
脱臼:不要尝试自行复位,固定,尽快就医。
脑震荡:如果伤者意识不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预防运动损伤要这样做
普通体育爱好者应该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呢?李卫平教授提醒,预防运动损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素质、运动特点及运动强度的活动。
2
增强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
3
做好热身和整理活动。热身能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以适应剧烈运动的要求,减少或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的状态,并可消除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减轻肌肉酸痛、消除疲劳。
4
进行赛前热身训练,规范技术动作,调整运动负荷。技术动作不规范往往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而大负荷的运动量又是造成软组织和骨骼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5
加强自我保护,特别要提高人体重要部位的保护(如佩戴头盔保护头部、运动支具保护关节等)。
6
了解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学会向运动医学科医生和运动防护师进行咨询。
7
遵守运动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训练中要关注身体反馈,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谨防运动过度。树立正确科学的竞赛心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8
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运动计划,例如炎热天气下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调整运动量,避免长时间运动。
运动医学科和骨科 傻傻分不清?
运动医学科:侧重于运动相关的伤害预防和治疗,如运动引起的软组织损伤、过度使用伤害、运动性疾病等。它还涉及运动指导、运动处方和康复训练。
骨科:重点在于骨骼和关节的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关节炎、脊柱疾病等,以及相关的手术治疗。
【来源】广州台-健康100FUN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