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医师节特辑|医者仁心——医学与人文交融,点亮“生命之光”

发布日期:2025-08-19

编者按

在岭南医脉的绵长卷轴中,我院宛如一棵扎根羊城一百九十载的虬劲古木,年轮里镌刻着中国西医及西医教育起源的深刻印记;枝桠间涌动着现代医学不断革新的强劲脉搏;而贯穿始终、熠熠生辉的,正是代代传承的 “博爱、崇德、求精、奋进” 院训精神,它与 “医者仁心” 的永恒温度相融相生,让百年老院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夺目的人文光芒。

值此“8.19”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穿过时空长廊,撷取医院发展历程中的医学与人文共同闪耀的若干瞬间,回顾百年老院的厚重人文底蕴与蓬勃发展生机,更向一代代在此坚守的医者致敬——是他们以专业为基、以人文为魂,让医学的温度始终传递,让生命的守护从未停歇。

 

跨界碰撞 开启医学人文新视野

2021年8月19日,我院举办“‘8·19中国医师节’逸仙青年讲堂”,《让人文照亮医学》主题讲座走近医生的身边,台下普通外科医生深受启发:“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在关注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整体需求。我以后还得多问问患者内心感受。”

image-20250819084346-1

逸仙青年讲堂现场

 

一直以来,医院统筹开展多项人文素养提升培训、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骨外科医生李怡(化名)在培训中体验了被医护人员忽视感受、简单粗暴沟通的场景,那种无助和委屈让他刻骨铭心。现在,他会耐心地询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困扰,用温和的语气说:“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找到更适合你的治疗方法。”造口门诊的护士张欢(化名)曾因沟通不够细致,被患者误解。如今每次为患者换药时,她都会轻声解释换药的流程和可能出现的感觉,还会关心患者的饮食和睡眠情况。一位“老病号”感动地说:“张欢护士每次来都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让我们在医院也能感受到温暖,真的太感谢了。”

据统计,门诊患者满意度近四年从87.2%提升至92%,出院患者年平均满意度近四年来从 89.6% 提升到了 93.7%。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次耐心的倾听、温暖的安慰和真诚的交流,是医护人员用真心搭建起的医患“信任之桥”。

 

人文赋能 见证“医病”到“医心”温情蜕变

如何做到“医学”与“人文”并重?我院儿童医学中心有不一样的答案:医学人文是暖色调墙面上张贴着的卡通贴画,是透过窗户洒在明亮公共空间的阳光,是活动区整齐摆放的书籍和丰富的玩具,还是六一儿童节组织的绘画比赛、音乐会、猜灯谜,也是开学季举办的集印章、换扭蛋、存“勇气存折”……让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相互融合,让孩子们在治疗中也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image-20250819084346-2

image-20250819084346-3

儿童医学中心关爱之家

 

2023年3月初春的一天,儿科诊室里一位年轻的母亲紧攥着病历本,担忧地问道:“医生,孩子总说肚子疼,可检查结果都正常……”张亚停医生没有急着开单,而是蹲下身,将冰凉的听诊器握在手心捂热,随后轻轻贴在孩子的肚皮上。

“宝贝,叔叔的听诊器里住着一只小兔子,它想听听你的秘密哦。”孩子眨了眨眼睛,破涕为笑,主动描述起疼痛的感觉。原来,孩子刚上小学,因为害怕新环境,才用“肚子疼”表达不安。张亚停并未说教,转身拿出一张彩纸,和孩子一起折了一只“勇敢兔”:“下次再感到害怕,你就告诉‘小兔子’!”母亲眼眶湿润:“没想到医生连孩子的‘心事’也治好了。”

医学的温度,是从37℃的听诊器开始,也是从“治愈疾病”到“疗愈心灵”、从“问诊”到“对话”中碰撞出的人文火花。

 

病历之外 叙事医学助力听见生命“回声”

2017年6月的一个深夜,在我院儿童医学中心病房内,刚经历了一轮抢救的脑炎患儿肖逸(化名)的母亲拉住李平甘医生的白大褂:“李医生,能不能写写我孩子的故事?我真害怕所有人只记得他是个病例编号。”这句话如重锤击中了李平甘——医学技术可以延长生命,但如何留住生命的温度?  

于是乎,李平甘开始尝试在传统标准病历外,撰写“平行病历”,记录患儿家庭的挣扎与希望。在首份病历中,她写道:“肖逸昏迷前总爱说‘长大了我要当消防员叔叔!’,他最喜欢的红色消防车就放在床头。”李平甘坚持自己,一边做一边摸索,首年完成了12份病历,一位父亲含泪反馈:“这是孩子活过的最温馨的证明。”

或许,当技术穷尽时,叙事成为最后的医疗工具——在生命终点,倾听与记录是最温柔的医疗,也让更多医患关系从“治疗者与被治疗者”到“生命故事共写者”。当面对“叙事医学是自我感动”“写故事能治病吗?”的质疑,李平甘用数据回应:90.0%反馈“强化社会责任感”,96.7%认可“提升医患沟通主动性”,96.8%学生认为课程“对临床或非临床职业发展具长远价值”。

一位医学生写道:“平行病历让我记住,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血泪。” 在即将出版的教材《平行病历写作与案例精选》后记中,李平甘写道:“当病历不仅是数据载体,更是生命故事的容器,医学才能真正抵达人性的深处。”

 

生命至重 医学与人文共创“生命奇迹”

2007年1月,江西务工女子阿香(化名)遭遇惨烈车祸,右侧股动脉完全断裂,骨盆粉碎性骨折。当120救护车呼啸着冲破暮色进入我院南院区时,急诊科已严阵以待。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四大科室主任同步到位,输血科启动紧急预案,麻醉团队建立多条生命通道。

“患者到院时已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全身血液几乎流干。”医院副院长、主刀医生刘超教授至今记得监护仪上那条笔直的心电图线。这场持续10小时的“生命保卫战”创造了医学奇迹:6000ml输血量相当于全身换血两次,乙状结肠造瘘、膀胱造瘘、人工血管搭桥等7项高难度操作一气呵成。当晨曦穿透手术室,阿香破碎的身体终于被重新拼合。

image-20250819084346-4

2023年10月,阿香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

 

这场战役超越技术本身,彰显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终极关怀。医院垫付的医疗费,是制度之外的人性温度;护理团队365天床旁康复指导,诠释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医学真谛。16年后,阿香携锦旗归来,通畅的人工血管与健全的泌尿系统,成为医患共筑生命长城的最佳注脚。

 

仁心无界 走出诊室触摸“大地心跳”

   “这里每块石头都在讲述疼痛的故事。”许教授指着窗外连绵的喀斯特峰林。2025年4月,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我院关节外科许杰教授正在实施第17例免费人工关节置换术。

 

image-20250819084346-5

2025年1月,“行走新动力”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在广东省政协推动下,“行走新动力”公益项目为瑶族同胞架起希望之桥:260万专项基金覆盖五保户、低保户,7镇71村网格化筛查,100例手术目标直指“因病致贫”顽疾。项目创新“技术下沉+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不仅带去先进的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诊疗及管理,更培养出当地一批关节外科人才队伍。许杰教授在手术台的手把手带教,传递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初心使命,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恰似在石灰岩山地播撒医学火种,让健康之光穿透千年瑶寨的云雾。

在巍巍昆仑山脉、长长叶尔羌河边,我院粤疆同心医疗救治“结石宝宝”公益项目,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坚持以最小的创伤免费清除患儿肾内结石,累计实施各类腔内微创手术198台,为喀什地区及周边十二县市近6000名农村儿童免费实施B超等相关检查和个体化流行病学调查。据调查显示,以往集中发病年龄0-6岁的儿童结石病患儿的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真正为南疆大地的贫困家庭儿童传递爱心、抚慰人心,生动演绎了各民族间心手相牵、团结互助的美好画卷!

 

人文浸润 教育“沃土”培育医学“温度”

在《妇产科学见习》翻转课堂上,龙腾飞医生正引导学生扮演“考官”角色。“这位‘考生’在妇科检查时未注意患者保暖,扣5分。”角色扮演后的复盘环节,学生们突然意识到,医学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人文关怀的竞技场。

医院独创的“PBL+角色扮演+微讲课”三维教学模式,让临床教育充满人文气息。在宫腔镜实操课上,学生触摸着冰冷的器械,却感受着温热的医者责任;在人工流产术观摩后,龙腾飞特意增加的避孕教育课,让年轻医者提前理解“治未病”的深层含义。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革新,正在重塑“医学教育DNA”。当医学生开始用患者视角审视治疗流程,当标准化操作融入人性化考量,医学传承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密码,而是包含同理心、责任感在内的精神基因。这种教育创新,恰似在岭南大地播撒医学人文的种子,静待花开满径。

 

医学与人文的交融,点亮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光”,让每一程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医学,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生命的对话;

医学,不仅是疾病的征服,更是心灵的抚慰。

当百年老院的砖墙上挂满木棉花,我们看见的是医学人文的根系,正在新时代绽放出了绚烂的花朵。

 

(文/图 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