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设备“无线对话”给出起搏新方案!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完成全国首批、华南首例双腔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2025年8月18日,我院顺利为一位窦性心动过缓合并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有二尖瓣手术史和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完成了全国首批、华南首例双腔主动固定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双起搏器通过专属技术实现 “无线对话”,术后效果良好,手术团队以毫米级的技术创新为患者带来了创新性的起搏方案“更优解”。
72岁的患者曾阿姨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1月前自觉症状加重且发作频率增高,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我院就诊,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血管内科团队充分了解了曾阿姨的病情,了解到她曾接受过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一直规律地接受抗凝治疗。入院后,团队为曾阿姨安排了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提示曾阿姨二尖瓣机械瓣功能正常,三尖瓣重度反流。
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带领团队审慎地分析了案例,确诊曾阿姨的情况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心房起搏,合并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心室后备起搏,因此需要植入具有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
陈样新教授介绍,由于曾阿姨存在重度三尖瓣反流,传统起搏电极导线可能导致反流加重;加之患者是机械瓣换瓣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传统有导线起搏器存在囊袋血肿风险。团队综合了曾阿姨本人意愿,最终决定为她植入双腔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患者的右心耳基底部和右心室低位间隔处各植入一枚无导线起搏器,二者通过i2i™通信技术配对实现房室顺序起搏;同时,可灵活选择AAI(R)、VVI(R)、DDD(R)等起搏模式,既能根据患者当下病情展开治疗,也能为未来可能的病情进展预留干预空间。”
手术中,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麦憬霆副教授、杨莹主治医师首先将心室无导线起搏器精准植入到右室低位间隔,接着将新型心房无导线起搏器精准输送至右心耳基底部,利用其头端特有的双螺旋设计将心房无导线起搏器牢固锚定,测试参数满意。两个无导线起搏器均释放后,即刻应用在起搏领域创新性运用的i2i™通信技术调试,将心房、心室的无导线起搏器配对,实现“无线对话”。
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安返病房无不适,当天心电监测显示两枚无导线起搏器配合默契,按照心房、心室顺序起搏,患者心跳恢复如初。术后首日程控,心房无导线阈值0.5V/0.4ms、起搏比例50%,心室无导线阈值0.25V/0.4ms、起搏比例12%;两枚机器间i2i™通信良好,与患者适应症息息相关的房室数据互通率高达97%。
周淑娴教授指出,对比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无需制作囊袋和放置电极导线,减少患者的创伤,也降低了感染风险和电极管理问题。这例手术中应用的双腔无导线起搏器具备两个独立的脉冲发生器可以单独或配对使用,实现DDD(R)起搏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在不同姿势和步态下房室同步性达到97.3%,可以给临床和患者带来更生理的起搏方案。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我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器械植入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心血管内科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推动更多创新技术落地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文/图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