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我院在2025年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实践典型案例擂台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日期:2025-09-08

815日至16日,广东省医院协会联合广东现代医院杂志社在广州举办了2025年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实践典型案例擂台赛。本次大赛全省共有433个案例报名参加,最终斩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及优秀奖2名。

为向本次比赛输送优秀案例,在医务部统筹部署下,经医务管理顾问徐凤琴主任全程指导,质量评估中心牵头组织多个科室准备申报案例材料,开展多轮案例遴选和高质量培训辅导,包括主动挖掘院内先进做法和优秀经验,协助主管科室确定参评主题和形成申报案例;从项目选题、结构优化、丰富内涵、成果展现、课件排版到演讲技巧,都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详细指导,力求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亮点并呈现最佳效果。

经过激烈的角逐,院耳鼻喉科门诊主导的《基于“五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鼓室内注射并发症的发生率》荣获一等奖;手术室主导的《创新领航,“肩”守温暖:术中低体温防控新实践》荣获二等奖;儿科六区主导的《童心桥,安心管——基于“兴趣画像+智能风控”的血液肿瘤患儿个性化延续护理》、肾内科血液净化室主导的《基于KAP模式构建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管理体系》荣获三等奖;急诊科EICU一区主导的《基于闭环管理理念的重症患者标准化转运安全链构建》、口腔科主导的《基于快速康复理念构建口腔癌患者游离皮瓣修复术后营养管理模式》荣获优秀奖

image-20250908110531-1

左图:耳鼻喉科门诊汇报现场(一等奖)  右图:手术室汇报现场(二等奖)

image-20250908110531-2

左图:肾内科血液净化室汇报现场(三等奖)右图:儿科六区汇报现场(三等奖)

image-20250908110531-3

左图:口腔颌面外科汇报现场(优秀奖)   右图:急诊科EICU一区汇报现场(优秀奖)

 

院在2025年典型案例擂台赛中取得佳绩,充分体现了我院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未来,我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患者就医体验,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目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舒适化、智慧化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更贴心、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文/图 质量评估中心)

 

附件

获奖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单位

项目主要参与者

等级

基于“五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鼓室内注射并发症的发生率

耳鼻喉科门诊

王莉莉、黄丽旋、刘彦雯、林海燕、黄银芝、蔡跃新、陈 文、黄楚云、辛 莉、周文勇

一等奖

创新领航,“肩”守温暖:术中低体温防控新实践

手术室

敏、何颖琳、潘丽芬、邱逸红、罗 敏、冯丽君、杨 睿、何 波、李颖雅、吴健安

二等奖

童心桥,安心管——基于“兴趣画像+智能风控”的血液肿瘤患儿个性化延续护理

儿科六区

余润婷、李颖雅、钟 婷、向美焕、严靖雯、张少璇、叶金兰、陈建娣、周敦华、刘典典

三等奖

基于KAP模式构建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管理体系

肾内科血液净化室

吴美霞、梁颖妍、李小梅、丁秋琴、郭杰儿、尹 静、李

三等奖

基于闭环管理理念的重症患者标准化转运安全链构建

急诊科EICU一区

刘婉弟、冯晓薇、莫锦玲、李炜婷、邓姝妍、梁 婷、李水仙

优秀奖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构建口腔癌患者游离皮瓣修复术后营养管理模式

口腔颌面外科

张丽萍、曹婷婷、梁展鸣、刘秋玲、刘小芳、吴 娟、邱 灵、黄子贤、卢晓婷、廖美斯

优秀奖

 

项目简介

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五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鼓室内注射并发症的发生率(耳鼻喉科门诊)

鼓室内注射指在耳内镜辅助下通过细针刺穿鼓膜,往鼓室内分次注入药物来治疗突发性耳聋和梅尼埃病的推荐治疗方法,其并发症主要有疼痛、眩晕、耳鸣、鼓膜愈合不良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安全。为降低鼓室内注射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本项目以患者安全为核心,通过“优化用药方案、增设舒适化设施、设计新型设备、构建多维度全流程健康教育体系及实施全面培训策略”五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有效降低鼓室内注射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极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提升患者满意度。案例在流程、方案、模式及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亮点是全矩阵健康教育平台,提高了患者的认知与依从性;VR技术、芳香疗法、减压球三维复合型镇痛方案、人文关怀覆盖全流程提升了患者的耐受性与体验感;慕课教学新形式提高培训覆盖率,减少内部管理缺陷问题;多项专利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我院耳鼻喉科内镜室特色治疗项目。

 

二等奖获奖项目:创新领航,“肩”守温暖:术中低体温防控新实践(手术室)

由我院护理部牵头,手术室、运动医学科、麻醉科及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持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本项目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综合考虑临床经济效益和低体温潜在风险因素,多学科协作制订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个性化、全方位、可持续的围术期体温管理策略。通过术前预保温、构建精准化分层主动保暖模式、改良保暖工具、术后延续性管理等多项措施,从人员、设备、信息、制度四个维度整合医院资源,解决术中低体温痛点从单向“人防”转向“人防+技防+制防”,通过标准化流程、智能设备辅助和制度化约束,开设围术期体温管理新路径,确保围术期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三等奖获奖项目:童心桥,安心管——基于“兴趣画像+智能风控”的血液肿瘤患儿个性化延续护理(儿科六区)

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需每周进行PICC导管维护,且移植后免疫力低下,居家护理需求高。但频繁就医不仅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也存在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患儿配合时间短、家属护理知识缺乏及延续护理不足等诸多痛点。为此,本项目创新实施“兴趣画像+智能风控”个性化护理模式,通过“居家服务”小程序、儿科管理系统、PICC管保护套和改良衣物,并结合“逸仙医生”等平台,构建“互联网+上门护理+医护联动”的无缝服务体系。项目实施服务的患儿,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护理技能与患儿配合度,实现全程无忧的延续护理,满意度达100%,有效节约时间与经济成本,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口碑效应,切实解决患儿需求。

 

三等奖获奖项目:基于KAP模式构建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管理体系(肾内科血液净化室)

肾内科基于KAP(知识-态度-行为)模式,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管理体系。该体系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融合医护人员、工程师及患者三方力量,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监测平台(如研发A I小程序进行随访和宣教管理、研发A I方案模型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方案、信息系统对透析间期管理不达标患者设置特别警示等)和个性化培训考核机制,全面提升患者体重管理意识与行为规范性。项目依托智能信息化系统及小程序实现数据自动采集、AI风险评估与远程随访,显著提高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达标率,有效降低了心衰、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该项目不仅荣获多项软件著作权与专利,更在实际应用中赢得患者广泛好评,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优质护理创新典范,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成效。

 

优秀奖获奖项目:基于闭环管理理念的重症患者标准化转运安全链构建(急诊科EICU一区)

基于闭环管理理念,构建了重症患者标准化转运安全链,有效解决EICU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高、协同效率低及家属满意度不足等问题。通过管理、技术与服务三重创新:建立标准化、智能化、全闭环转运管理体系;升级智能监护系统,实现生命体征实时可视化;研发辅助设备,形成“临床需求—专利研发—产品转化”的产学研模式,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2项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优化“双链路”沟通机制,显著缩短准备与等待时间。实施后,转运意外发生率降至零,准备时间缩短33%,家属满意度大幅提升,并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转运工作指引。

 

优秀奖获奖项目:基于快速康复理念构建口腔癌患者游离皮瓣修复术后营养管理模式(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癌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游离皮瓣移植是口腔癌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主要方法。由于口腔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等,导致口腔癌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有文献报道口腔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0%,营养状况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为降低口腔癌患者游离皮瓣修复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解决临床需求,本项目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成员涵盖临床护理、医疗、营养、康复等,通过优化手术方式、创新吞咽评估工具、个性化营养和吞咽康复干预等举措,联动病房、门诊及家庭,有效改善患者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完善、出院后康复治疗连续性中断等痛点问题,显著降低口腔癌患者游离皮瓣修复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及医疗质量。目前,改项目已形成标准化,在口腔颌面外科全面推开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