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病房正式启用,精准神经康复迈入脑机交互新时代
11月4日迎来了我院建院190周年华诞。当天,脑机接口病房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等领导与专家齐聚现场,共同出席揭牌仪式。仪式由副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唐亚梅教授主持,标志着医院在“医工融合、科研转化”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蒲慕明院士、杨建林书记、唐亚梅副院长等为脑机接口病房揭牌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西医院和中山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临床医学”的核心载体,医院始终秉持“科技赋能医疗”理念,构建起“临床-科研-产业”协同体系。脑机接口病房的建设,是医院立足190年积淀、面向新百年起点的重要战略布局,旨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标准化、规模化应用,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注入创新动能。
“多学科融合+全链条服务”,覆盖诊疗全场景
脑机接口病房由神经科牵头,联合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耳鼻喉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生物反馈治疗研究中心等多学科共同打造,旨在加快推进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科研转化。病房整合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教学培训于一体,采用“功能分区明确、流程闭环高效”的设计理念,构建“评估-干预-康复”一体化精准诊疗体系。
脑机接口病房“诊疗评估室”概念图
脑机接口病房“康复训练室”概念图
六大病区精准干预,构建神经康复新体系
病房配备国际先进的神经信号采集设备、脑机接口系统和智能康复训练平台,能够实现对脑神经信号的实时采集、解析与反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神经功能康复方案。病房涵盖六大核心病区,分别针对不同神经疾病开展脑机接口技术的科研攻关、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
运动障碍病区:专注脑卒中后肢体瘫痪及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性疾病,通过运动想象BCI技术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帮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运动能力;采用自适应深部脑刺激技术,依据实时脑电信号动态调整刺激参数,改善运动功能。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区:为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等患者提供BCI认知训练与沟通系统,改善患者认识功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进程。
放射性损伤病区:专注放射性脑或神经损伤所致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通过高精度神经信号解码与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实现神经功能重塑,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疼痛。
意识障碍促醒病区:面向植物状态与微小意识状态患者,通过BCI意识检测与沟通系统,实现意识水平的客观评估与基本沟通功能重建,促进深昏迷病人意识觉醒。
听觉障碍病区:依托听觉皮层脑机接口、中枢听觉解码技术,开展闭环听觉神经反馈训练,为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各类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与康复方案。
神经生物反馈治疗区:通过采集监测脑电等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反馈信号(如图像、声音),通过训练学会主动控制和调整这些信号,从而改善大脑功能。常用于多动障碍、焦虑、抑郁、失眠、慢性疼痛等。
以建院190周年为新起点,医院将持续深化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研究,不断拓展适应症范围,优化治疗路径,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与临床转化,为我国脑科学研究与神经康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逸仙智慧与力量。(文/图 神经科)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00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