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广州日报】“医龄57年”老教授眼中的“广州医院发展史”

发布日期:2019-08-30

七十年前的广州,虽然是“西医初来”之地,但在医学整体发展水平上难入国内“三甲”之列。历经七十年的奋起直追,如今广州早已成为公认的国内医学界三大“高地”之一,在呼吸病、鼻咽癌、器官移植等的研究和治疗领域,更是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作为华南医疗中心,广州城内一座座医院,既是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战场,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老广的集体记忆。

 

改革有突破:从最老西医院到最潮西医院

广州与现代医学渊源颇深,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博济医院”即矗立在珠 江之滨,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代表的广州医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在院舍建设上大胆创新,引领风气之先,推动了医疗服务环境的改善。

“1985年,我们医院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率先建起了72米高的医疗综合楼,也就是中山楼。这栋高楼与隔壁的爱群大厦高度相平,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医院里犹如鹤立鸡群。” 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从医57年的黄洪铮教授回忆,那时广州医院院舍普遍“低矮小”,“突破新高度”的中山楼立即获得全国各地同行的艳羡目光,来“最潮西医院”实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由此掀起了“医院建新楼”的热潮。

黄洪铮教授回忆,十九层的中山楼由三分之一用作医疗用房,三分之一用作各科医生的办公室和研究室,三分之一用作会议、后勤等。在她建起之后,医疗用房短缺的尴尬终于缓解,加班抢救病人的医生下班后,也终于有了加餐的地方。

同一时期,广州医院开始推动规范化建设,当时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这家医院,顺利成为广东第一家三甲医院。

 

医疗大发展: 新楼落成十年“不够用”

然而,不到十年,随着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17层的楼也不够用了。1997年,26层高的岭南楼站到了中山楼的身边。

岭南楼内部采用当时国内先进的设计,内设有中央送气系统、发电机系统、消音除尘系统、大楼保安监视系统、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电教系统等,这些设计方案在国内医疗大楼中属于较为先进的设计。特别是手术室,在国内医院属于最先进的手术室之一。

“岭南楼的建设是个充满艰辛曲折的过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 黄洪铮教授说,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医院引入了港资,岭南楼的1—7楼一直外租作商业用房,其设计为满足商业的要求做了妥协。“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大胆引进港资,我们难以快速建起这栋楼,解决医疗用房不足的难题。” 黄洪铮教授说,四年之后,由于医疗服务需求增长很快,医院提前赎回七层楼面,作为门诊用房。

多年来,广州优质医疗资源扎堆老城区,周边地区居民就医多有不便。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立医院扩展服务半径、进驻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成为新的发展潮流,这一时期,“分院区建设”成为三甲医院发展的关键词。

2000年,位于海珠区盈丰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开始建设,两年后,南院门诊楼及住院楼“博爱楼”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海珠区居民就医。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而“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就医需求,使得广州医院建筑推陈出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2015年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逸仙楼正式启用。大楼病床设置986张,总建筑面积91000余平方米,共22层(地上18层,地下室4层)其内部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雅,配置有国内一流的净化系统,含17间手术室,相关设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有国际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坐镇手术室。

对患者来说,大楼更贴心的设计是配有停车位近500个,电梯18台,自驾送病人就医不再遭遇停车难题。

“可以说,逸仙楼的落成,有利于医院推进以‘精准医疗’为特点的肿瘤学科发展。” 黄洪铮教授说,同一时期,广州各大医院开始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 。

他展望,随着医学的发展,广州医疗建筑会继续推陈出新,将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张阳 林伟吟

点击阅读原文: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