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广州日报】广东女子切掉10斤重肝癌,次日竟能下地行走!这项技术助她“神速”康复

发布日期:2019-07-15

广东一位陈女士半个月前感到肚子上半部疼痛,原来三分之二的肝脏被恶性肿瘤占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5月29日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获悉,陈女士一周前在该院开刀切除肿瘤,手术切口长达30厘米,但术后第二天,她并没有感到剧痛,反而可以下床行走,令她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陈女士“飞速”康复,得益于该院在华南地区率先推行的肝脏外科ERAS(快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术前禁饮禁食指导、肺功能锻炼,术中麻醉管理、体温维护,术后鼓励早期活动、早期进食、镇痛治疗、预防恶性呕吐等。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全国五家医院一同入选由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认证的首批“肝脏外科ERAS标准病房”,是华南地区的唯一一家入选医院。

 

开刀伤口30厘米长 术后却只有“轻微痛”

广东人陈女士在当地医院查出,自己的肝脏内竟长有直径20厘米的巨大肿瘤。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陈女士不知所措。由于肿瘤已经压迫到肝脏的肝静脉等重要血管,手术难度巨大且时间紧迫,陈女士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就医。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教授接诊后,为陈女士进行了肝脏三维重建,结果发现陈女士的肝脏肿瘤已侵蚀大半肝脏,剩余正常肝脏组织仅有约三分之一。“如果想完整切除肿瘤,必须接受切除三分之二的肝脏。”张磊教授介绍,由于肿物占据了腹部大部分空间,腹腔镜下难以获得足够的操作角度,他决定采用开腹的扩大左半肝切除术。

5月21日,张磊教授对陈女士进行扩大左肝切除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切除肿瘤重达10斤。术后,陈女士从昏睡中醒过来。虽然手术切口长达将近30厘米,但她发现自己并没有像以前听别人描述的那样“手术后伤口会剧痛”。对照病房内贴着的“疼痛评分表”,陈女士告诉家属和医护人员,自己的疼痛只有“1到2分”,很轻微。术后第二天,她就在家属和护士的搀扶下在床边行走。

 

无论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都能做到“零输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管委会主任、肝胆外科主任陈亚进教授表示,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新型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胃肠外科,该院在国内率先尝试将其引入手术难度更高、风险更大的肝脏外科领域。

具体而言,ERAS模式是通过对手术患者采用一系列快速康复的管理措施,包括术前禁饮禁食指导、肺功能锻炼,术中麻醉管理、体温维护,术后鼓励早期活动、早期进食、镇痛治疗、预防恶性呕吐等,减少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伤害,促进身体机能恢复,达到快速康复目的。

“以前肝脏肿瘤病人做手术需要住院两周,拆完线才能走,现在通常一周以内,不拆线即可出院,待复诊时到医院拆线。”陈亚进表示,传统模式下,肝脏外科手术堪称“输血大户”,在手术中不断补液的情况下,术中出血一到两千毫升甚至上万毫升,并不罕见。

而如今经过技术全流程改进,采取ERAS模式的患者无论进行的是创口大的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微创手术,都能做到手术出血少、创伤小,康复速度快。陈亚进介绍,该科手术输血率已经降到5%,也就是一百例手术中只有5个人才需要输血,大部分患者可以做到“零输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彭俊教授指出,ERAS模式需要手术相关学科的密切协作,麻醉医师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以往手术安全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更重视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彭俊指出,在这一新模式下,麻醉医师尝试在术中麻醉时降低肝静脉的压力,精准控制肝脏的血流,既能令手术医生视野清晰,减少患者出血,又不会影响对其他脏器的供血。

 

住院时间平均缩短6天,费用骤减20%!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自2015年成立肝切除的ERAS病房以来,每年实施肝切除手术近千例,其中70%在腹腔镜下完成,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进入ERAS流程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6天,费用平均减少20%,受益显著。

张磊教授表示,ERAS管理模式始终围绕病人利益至上的中心,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技术为抓手。“快速康复不仅仅是理念的进步,关键还是各项技术为患者做保障,包括精准的术前评估技术、微创而精湛的肝切除技术、精细的麻醉控制,以及精心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这些技术的完善保障了肝切除患者的顺利恢复!”

 

【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张阳、刘昕晨

 

点击阅读原文:

广州日报

新快报

广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