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南方日报】怀孕是假,得病是真!大肚子的“孕妇”怀的竟然是“错构瘤”

发布日期:2018-04-10

近日,来自潮汕的47岁的芳姐(化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送上一面锦旗。奇怪的是,这面锦旗却是送给10年前医治她的医生。

十年前,芳姐挺着圆鼓鼓的大肚子,看似就要临产了,但是一经检查却发现腹中并无胎儿,只看到一堆乱七八糟的血管脂肪和肌肉组织。原来,她得了双肾巨大错构瘤,手术风险极大,有可能需要切除双肾。为此,她四处求医,最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她经过微创介入手术,瘤体慢慢缩小,如今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10年前她因错构瘤接受了微创介入手术

2007年4月,36岁的芳姐没有了例假,肚子也一天天见长,抱着“喜当妈”的心情踏进医院,结果发现,自己“怀”的居然是肿瘤!经过CT检查提示,芳姐患有双肾巨大错构瘤。

因为双肾巨大错构瘤的缘故,使得芳姐血色素极低,还出现了贫血性心脏病,每月例假也没有了,身体相当虚弱。然而,芳姐情况特殊,根据各项检查指标发现,芳姐并不适合接受切除手术。

于是,微创介入治疗成为她救命的稻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介入专科主任许林锋教授团队在全面了解了芳姐的病情和求医历程后,胸有成竹将其收入病房。

根据芳姐的实际情况,许林峰教授团队决定分次治疗其双肾巨大的错构瘤。2007年4月6日,许林锋教授对芳姐进行了第一次右肾错构瘤栓塞术后;经过调养,2007年4月25日,许林峰教授对芳姐又进行了第二次左肾错构瘤栓塞术。

术中,造影可见芳姐的肾脏轮廓增大,肿瘤供血的血管丰富而凌乱,迂曲的血管上有多个大小不等葡萄状动脉瘤样扩张,与正常肾组织血管分界不清。

通过造影“看清”病变后,许林锋教授利用娴熟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仔细耐心地使导管头到达各个病变部位的动脉分支,先注入小颗粒栓塞出血动脉远端细小分支,再行金属弹簧圈栓塞病变动脉主干,栓塞后立即复查造影,直至证实异常动脉完全闭塞。

动脉栓塞治疗后切断了错构瘤的营养来源,瘤体自然就会慢慢缩小。手术后的芳姐,不管是生命体征还是尿色、尿量均未有明显改变,通过抗感染解痉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她就顺利出院了。

 

持续增大的错构瘤应尽早采用干预治疗

此后,芳姐一直配合随访并定期复查,CT显示双肾错构瘤缓慢缩小,肾功能也无明显改变,现在的芳姐已经从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逐渐变回了正常体形,例假也恢复了。

据许林锋教授介绍,肾错构瘤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平滑肌和血管成分组成。瘤组织与肾组织无明确界限,血管大小不一、异常扭曲,管壁不规则增厚,其中病变的中小血管缺乏弹力层和肌壁,容易形成广泛的假性动脉瘤样扩张,导致肿瘤内血管破裂、出血,这种自发破裂出血有时会成为患者致命的危险。

许林锋教授采用的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该方式多用于急救治疗或切除风险大、有可能需要整肾切除的病患,但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仅有一个小针眼)、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近些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临床上越来越多因为体检B超而发现肾错构瘤,使得许多患者感到不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介入科主治医师陈栋介绍,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疾病,只是生长在肾脏里面,不会因发生肿瘤转移危及生命,尤其是小的错构瘤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每年复查B超即可。

不过,如果肾错构瘤持续增大则需要注意,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风险。一种是错构瘤组织持续增大,压迫原来好的肾脏组织,导致肾功能受损或者丧失;另一种为由于错构瘤中富含血管,一旦其中血管破裂出现,会出现致命性的失血性休克。

因此,一般推荐>4cm或者持续增大的错构瘤可尽早采用干预治疗,可以考虑肾部分切除术或微创介入栓塞术,手术治疗是目前治愈该疾病的唯一方法。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刘文琴 陈栋

【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1/12/c90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