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男子下巴流脓口难张广州医生竟用一根小腿骨救了他

发布日期:2017-07-25

  下巴骨坏死,时时流脓疼痛,张不开嘴不说,还异臭难闻……十几年前,安徽人缪先生(化名)在逃离鼻咽癌“魔爪”后,便落下了这样的后遗症。由于无法正常张口进食,缪先生从一个体重90公斤的微胖人士,足足饿瘦了30公斤,辗转多地就医,但痛苦依旧延续。

  6月19日,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获悉,该院黄志权教授团队,巧妙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通过切除病变的下巴骨,移植一段小腿骨,帮谬先生解决了难题。在三维重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技术的护航下,缪先生恢复咬合功能,并且重新获得良好的外形,近日已康复出院。

  逃脱癌魔,又陷新苦:他的下巴骨变得千疮百孔
  十几年前,缪先生不幸患上鼻咽癌。
  中国鼻咽癌发病率居全球之冠,由于在广东人群中尤为高发,因而该病素有“广东瘤”之称。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有一些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会出现放射性骨髓炎,导致下巴疼痛,甚至化脓流水,张不开嘴巴。
  缪先生就是这群患者中的一位。经放射治疗后,他本以为逃离了癌魔的爪牙,却未曾料想因此患上“放射性骨坏死”,下巴骨千疮百孔,腮帮疼痛难忍,不仅张不开嘴巴,还因口腔里面化脓流水,臭味袭人。
  缪先生原本经商,出现这些症状后,他根本无法正常与客户沟通。由于不能正常吃饭,原来体重90多公斤的他,硬生生被饿瘦30公斤,工作和生活都苦不堪言。
  缪先生一家开始漫长的求医征途。他们跑遍安徽、上海等城市的知名医院,寻找各路专家,但均被告知“手术风险大”。多处求医无门,准备放弃之际,缪先生看到了广州日报全媒体平台今年2月下旬发布的一篇关于广州医生成功治疗“放射性骨坏死”的报道。他重燃了希望,立即与爱人打“飞的”,从安徽来到广州,找到了报道中的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黄志权教授。

  小腿骨变身下巴骨 术中术后遇险情
  记者获悉,缪先生因患病时间久,下颌骨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且身体状况不佳,手术难度巨大。
    以往对于下颌骨出现“放射性骨坏死”的病人,需要分前后两次手术取小腿腓骨,再将腓骨与下颌骨骨吻合,创伤大,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昂。
    在黄志权教授主持下,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进行了全科讨论,就缪先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权衡利弊,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切除病变的下巴骨,使用一条小腿骨,一次性重建缺损部位。
    为确保万无一失,手术前,医生运用3D软件,对缪先生的下巴骨以及颈部的血管进行重建,并实施了“虚拟手术”,为真正手术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准备,同时对其全身情况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尽管如此,缪先生的病情严重度还是超出了预想。在手术过程中,缪先生出现血压骤降、生命出现危险的突发情况,性命危在旦夕。幸而,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预判到这些险情,提前与麻醉医生、手术护士等做好万全准备,马上为缪先生进行抢救,生命体征逐步稳定。
    经过12小时的艰苦奋战,十几厘米的小腿骨被塑造成下巴骨的形状。然而,手术完成后,患者的情况不容乐观,血压波动不稳,多次出现危象。在该院ICU、内分泌科、呼吸内科、感染科、康复科等学科与口腔颌面外科的多学科医生通力合作下,患者的情况逐步得到改善,最终安稳度过危险期,顺利转回普通病床,困扰患者多年的疼痛、流脓等问题也得到解决。

  提醒:放疗前先洗牙治龋齿 
  据黄志权教授介绍,“放射性骨坏死”是由于放射线引起的疾病。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放射线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抑制癌细胞,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很大的损伤,尤其是下颌骨,因含钙量高,吸收射线量大,更容易发生无菌性坏死。
  他提醒,癌症患者尤其是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做好牙周洁治(洗牙)、龋病治疗,拔除无法治愈的坏牙,注意口腔卫生等是预防的关键所在,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治疗“放射性骨坏死”病人是,以多学科合作为特色,为危重病患全面保驾护航,目前,该院已成功完成多例“放射性骨坏死”治疗手术。

  延伸阅读:
  身体出现五大信号 警惕鼻咽癌到来
  1.出血

  鼻涕中带血或吸鼻后痰中带血,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由于鼻涕带血量不多,很容易被忽略。

  2.鼻塞

  多为单侧鼻塞,睡觉时换一侧体位依旧持续,且症状越来越重。

  3.耳鸣、听力下降

  随着鼻咽癌的长大,肿瘤堵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肿瘤所在一侧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

  4.颈部淋巴结肿大

  脖子一边大一边小,肿大的淋巴结无疼痛,质较硬,活动度差,逐渐迅速增大并且固定,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可互相融合成巨大肿块。

  5.头痛、面麻、复视

  当肿瘤向上生长,邻近器官也会遭殃。颅底骨头也会被肿瘤侵蚀,影响三叉神经,表现头顶部、枕部、颞部疼痛,另外还可出现面部麻木、复视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林伟吟、刘文琴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冯冯

  链接: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68310&time=149787790785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