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想看父亲书中的羊城景”
来源:【广州日报】 2015-6-15 A16版
文、图/ 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刘超、王海芳
荷兰人Thomas M. van Gulik和广州有一段难解的缘分。他的父亲是将狄仁杰塑造为“东方福尔摩斯”的荷兰外交官、著名汉学家、小说家高罗佩,他的外曾外祖父则是清末洋务运动领袖、两广总督张之洞。
作为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Gulik教授近日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邀请,来穗参加首届逸仙胆道外科高峰论坛,并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采访。
“我父亲高罗佩在中国的确很有名。”每当中国人表达对他父亲的喜爱时,Thomas M. van Gulik经常会感到不好意思,但“有名”的确是事实。而且,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16卷小说《大唐狄公案》中,将唐代名臣狄仁杰描绘成“东方福尔摩斯”,其中一本《广州案》所载的虚构故事正是发生在广州。
高罗佩挚爱中国文化,他曾出版《琴道》,是第一本向西方读者系统地介绍中国古琴的书,抗日战争期间出版的《东皋禅师集刊》,为佛学史补缺。他还曾写作巨著《书画鉴赏汇编》,教西方收藏家如何鉴别中国文物。1961年,他还出版了《中国古代房内考》,成为全世界系统整理中国房中术书籍的第一人。
Gulik说,父亲的第一职业其实是荷兰外交官。上世纪40年代,高罗佩在重庆任职期间,娶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为妻,育有三子一女。他曾到印度新德里赴任,Gulik就出生于那里。
作为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终身教授,Gulik曾撰文介绍孙中山的医学老师、他在伦敦蒙难时的救命恩人詹姆斯·康德黎对肝脏外科学的贡献。由康德黎发现并命名的“康德黎中线”,是如今治疗肝癌时肝切除的理论基础。
Gulik和孙中山塑像合影,两人都是出色的肝胆外科医生
Gulik:广州在“爆炸式发展”
广州日报记者:广州与你的家族很有缘分,你这次访问广州,印象如何?听说你特别想参观几个地方?
Gulik:广州是一座爆炸式发展的现代大都市。这和我父亲书中(注:指《大唐狄公案-广州案》,其中借用了明代五羊城地图)描绘的城市大有不同。我想去的地方有很多,但由于要参加学术会议,时间不够,所以想去光孝寺和花塔,因为这些都是父亲书中提到的羊城景色,我很好奇。
广州日报记者:你的外曾外祖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你了解他吗?
Gulik:这次,在长洲岛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我和他的照片合影了。我的外曾外祖父曾任天津市长,他思想开明。母亲1943年在重庆和我父亲结婚,在当时的情景下,同意女儿嫁给外国人是需要勇气的。
广州日报记者:你的父亲是外交官、汉学家,而你选择从医。为什么不子承父业?
Gulik:实际上我是“子承祖业”。我的祖父是一名医生。当父亲走上和他不同的道路时,祖父同意了。我也希望做和父亲不同的事。实际上,我的大哥在博物馆研究东方文艺,也算子承父业。
广州日报记者:你曾撰文介绍孙中山恩师康德黎的双重身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这个秘密?
Gulik:非常偶然。我原本只是进行学术研究,后来发现康德黎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康德黎中线”,他曾教育和拯救了孙中山。我小时候在荷兰学习《世界史》,知道孙中山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后来才知道孙中山竟然曾经是一名出色的肝胆外科医生(见广州日报2013年3月13日《孙中山曾主刀胆囊取石》报道)。可见,医生不能改变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而杰出的政治家则可以。
广州日报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医患关系已成为一种独特现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荷兰医学界如何处理医患矛盾?
Gulik:病人有责备医生的权利,但不能诉诸人身伤害。医生要减少医疗纠纷,最好进行MDT(多学科诊疗),降低医生因单打独斗出现差错的几率。尤为重要的是,手术前必须对病人充分告知可能的并发症,降低病人的期望值。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6/15/content_2947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