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突发胸痛警惕夹层动脉瘤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王海芳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 杨艳旗教授
○并非“巨人”才患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最易得
○夹层动脉瘤也有迹可寻,如果出现突发性的剧烈胸痛,或是不明原因的腹痛不止、休克倒地,应警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988年,叱咤排坛多年的美国女排著名主攻手海曼,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导致大动脉破裂而猝死于赛场。当时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听上去拗口又生僻,且被认为只有个头太“巨大”者才易发生。而现今,它已越来越摆脱“遥远”、“小众”定义,在三四十岁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在主动脉壁的夹缝中生存,“夺命率”极高,一旦破裂就可能引起当场猝死,所以一经确诊,医生都会嘱咐病人不要再四处走动,必须立马住院手术。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患瘤主因。”专家提醒:如果出现突发性的剧烈胸痛,或是不明原因的腹痛不止、休克倒地,应警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最好马上入院排查。
病例
醉酒后突然倒地,原为动脉瘤作祟
45岁的
同事赶紧将他送到南海当地一家医院就诊,由于始终查不出病因,随后他被转诊到广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
随后的CT检查结果证实了
危害
引起猝死的凶险度远超任何肿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
夹层动脉瘤貌似虚顶了“瘤”的头衔,但它破裂后引起猝死的凶险度却远远超过任何肿瘤。24小时内破裂者,50%的患者会迅速死亡;一星期内,死亡率达到70%;一个月内,死亡率高达90%;一年后能够幸存的患者只有不到1%。
杨艳旗表示,夹层动脉瘤破裂后导致患者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流受阻心跳骤停、大出血压迫心脏、或血管破裂后快速大量出血等。此外,夹层动脉瘤破裂还可引起心功能衰竭、脑缺血、截瘫、肾功能衰竭、肠坏死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杨艳旗介绍,在夹层动脉瘤患者中,男女之比约为3∶1,该病通常好发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此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方患者发病平均年龄约为60岁,而中国则要提前好几年,临床出现了很多三四十岁的患者,这很可能与不少中青年早早患上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因为这些都是疾病的重要诱因。”杨艳旗说。
病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主要诱因
杨艳旗介绍,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很复杂,常见的诱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妊娠、严重外伤、马凡氏综合征等,其中,以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最多见,“据统计,80%~90%的夹层动脉瘤患者合并有高血压,且发病时一般已有10~15年的高血压病史。”杨艳旗表示,高血压会促进中老年人的主动脉退行性改变,从而降低动脉壁各层组织间的黏合力,引起并加速夹层动脉瘤的形成;而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加剧主动脉中膜的退变和破坏,刺激长瘤。
“导致女排名将海曼罹患夹层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则是一种遗传异常——马凡氏综合征。”杨艳旗介绍,由于结缔组织代谢异常,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表现为身材高大、肢体过长、关节韧带松弛、眼晶体脱位等,到青年时期则容易发生夹层动脉瘤。“对于患有马凡氏综合征的专业运动员来说,长时间的强负荷训练和比赛带来的长时间血压增高,也客观上促进了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
提醒:警惕四个早期信号
夹层动脉瘤也有迹可寻,市民应警惕以下几个早期信号:
突发性胸痛:临床上,有90%的病人首发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的、进行性加重的剧烈胸痛,疼痛常在做某些突发动作时出现,如提重物、打篮球及异常激动时,甚至打哈欠、咳嗽、用力排便等动作也可诱发,由于呈刺痛、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病人往往不能忍受,此时大汗淋漓,有濒死感,甚至因疼痛而昏厥。
休克:病人面色苍白、大汗、精神紧张或晕厥,四肢末端湿冷,但血压多能维持在高血压范围内或略有下降。
胃肠道症状:若夹层波及主动脉远端,病人可有腹痛、呕吐、呕血及便血等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若血肿累及颈动脉或无名动脉开口处,可表现为一时性脑缺血,甚至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