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孙逸仙纪念医院明日175周岁
来源:【新快报】
记者 陈杨 通讯员 王海芳
始建于1835年、横跨三个世纪、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又名为中山二院,前身为博济医院,下简称孙逸仙医院)明天将迎来建院175年庆典。记者从院方获悉,该院将在仁济路筹建教学科研大楼,同时扩展地下停车场面积,力争在5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可提供四五百个车位解决患者的停车难。
据院方史料记载,1834年10月,美部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医学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抵广州,并于次年得到华商伍怡和先生资助,在广州十三行新豆栏街丰泰行3号创办了眼科医局(博济医院前身)。当时的医局设有候诊室、诊室、配药室、手术室、留医室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间最具特征的西医院。
175年沧桑巨变,博济医院历经战火硝烟,几经迁徙更名,最终成为了拥有三个院区、一个门诊部、年门诊量逾200万人次的这个大型综合性医院———孙逸仙医院。
然而,随着患者的日益增多,老城区道路狭窄、停车位数量稀少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此,该院院长沈慧勇透露,医院计划在5年内,于仁济路(该院急诊科对面)筹建一幢教学科研大楼,同时扩建地下停车场,届时将可提供四五百个车位,解决患者看病停车难的问题。
●揭秘
在此学医在此脱险
孙中山与医院有缘
“逸仙”是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之“号”,为何一家医院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记者从该院院史资料中发现,原来该院与孙中山先生起伏跌宕的一生紧密相连。
因英语流利得免费入学
据医院有关资料记载,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求学归来后回到家乡香山翠亨村,靠亲戚资助生活。后来和陆皓东在乡下打碎神佛,呆不下去了,于是来到广州。他在沿江路上逛街时遇到了当时博济医院(现孙逸仙医院前身)的院长嘉约翰。由于他英语流利,加上在香港认识的喜嘉理牧师引荐,嘉约翰对其印象颇好,遂邀请其入博济医学堂求学,并为其减免了学费,让他在医院兼职当翻译。
提议撤帷幔男女同学习
孙中山入学时仅20岁,全班男生12人,女生4人。此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越发激进。一年后,便转入香港西医书院,期间取名“逸仙”。
虽然在博济医院学习仅一年,但孙中山却给院长嘉约翰提过不少建议。例如当时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影响,课室中男女同学座位之间都设有帷幔,而且男生不可参加妇科的临床实习。对此,孙中山提出要撤销帷幔,并让男生参与妇科实习,理由是“男医生以后也会遇到妇科病人”,嘉约翰欣然接受。
起义失败校友协助脱险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首次武装起义。事败,孙中山潜入博济医院,在校友的协助下乘船脱险,由澳门赴日。
据了解,在1911年、1912年和1916年的革命中,有超过600名伤员在博济医院得到救治。此间,孙中山一直有与博济医院保持联系,最后一次联系还为岭南校园内的诊所捐款1000大洋。
1930年岭南大学接管博济医院后,校董事会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筹办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并于5年后在医院内建了一座纪念碑,碑文刻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17个金字。宋庆龄后来到访医院时,曾在此碑前留影。
●故事
林则徐曾托人看病 伟哥之父写信感谢
中国最老的西医院开门首日竟无一人登门,然而随后却掀起一阵西医热潮,为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看过病,治好了半身瘫痪的张竹君,还为“伟哥之父”看过病得感谢信……近日,孙逸仙医院院史馆筹备办公室主任杨聘英向记者讲述了医院175年来与古今中外名人之间求医的故事。
屡创国内医学史“第一”
在随后的短短三四年里,医院创造了中国西医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例眼科手术,治愈了一位睑内翻患者;第一例耳廊再造术,为一位没有外耳而听觉功能正常的的男人成功完成了人工开口;第一例体外肿瘤切除术;第一例膀胱取石术;第一例截肢手术……
另外,该院设立的中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还培养了如孙中山、黄宽、张竹君等一大批名人志士。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周寿恺、毛文书、秦光煜、林树模、钟世藩、陈国桢等人也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林则徐:
先探个虚实 再“隔岸”看病
清朝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病历被记载在1840年4月的《中国丛报》里,是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国最早的西医病历。
这张由该院创始人伯驾为林则徐亲笔记录的病历卡编号为“6565”,上面记载称当时林则徐身患疝病。然而据院史资料记载,伯驾当时并未与林则徐见过面。
原来一直痛恨外国人带来鸦片之害的林则徐虽被疝气所缠,却不愿与外国人有任何私下的接触,他先设法向伯驾取得“治疗疝病的药品”,并要求送他一副“疝带”。不过“疝带”的第一次使用必须由外科医生亲自代病人托绑,林则徐于是找到一位用“疝带”治愈的老同僚,由其到伯驾处替自己带一副并指导使用。
病历卡上记录,疝带送给林则徐后,他的健康状况良好。
“按照史料追踪,林则徐在看病之外,其实更大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幕僚和行商去打探医局以及十三行一带的虚实,摸清这些外国人来华的目的。”杨聘英主任说。
张竹君:
医好半身瘫 舍身救同胞
张竹君的名字想必也家喻户晓,她于1876年出生于西关的一个显宦之家,却不幸在七八岁时患严重的脑病,半身瘫痪,当时的中医名医均束手无策。家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她送进博济医院住院,经过长期治疗竟痊愈了。
1897年,张竹君立志要学西医,初就读于博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1900年毕业后即在广州从医,并于1901年开创了广州市首个自办医院和女子任院长的先河。武昌起义后,她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并任会长,率医生、护士120人赴武汉救治伤员。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进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她则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
“伟哥之父”:
治好肠胃炎 留下感谢信
因其研究而直接催生了蓝色小药丸“伟哥”诞生的“伟哥之父”、美国著名学者弗里德·穆拉德也与孙逸仙纪念医院有过一日之缘。
院长书记寄语
沈慧勇院长
我们是中国的第一家西医院,我们也要做中国第一流的医院。
王景峰书记
我们要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型医学家,营造有深厚底蕴和温文儒雅的医疗文化,让百年老院绽放世纪之光,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