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羊城晚报】运动饮料,喝?不喝?

发布日期:2009-08-14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B7  时间:2009-6-15  作者:记者 余燕红  实习生 凌茜雯  通讯员 刘东红 邢映影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中心副主医师  陈超刚

  近段时间以来,从奥地利进口的红牛饮料在台湾被检出含

有可卡因,紧接着红牛饮料又被质疑其中的咖啡因含量可能引发成瘾症状,一时人心惶惶。面对货架上各种再也熟悉不过的运动饮料,人们不禁疑惑,它们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呢?是否真的能够起到解口渴,更解体渴的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中心副主医师陈超刚认为,在运动量较大时,饮用适宜的运动饮料的确能够起到减缓疲劳发生、增强运动能力的作用,但婴幼儿、高血压病人和心脏病人应尽量避免饮用。

  适当饮用有益无害

  近几年,随着各种运动饮料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大多都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消耗很大,仅仅补水是不足够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陈超刚说,运动肌肉需要消耗大量血糖。糖是人体最经济、最直接的主要能源物质,它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骨髓肌和肝脏中。由于体内的糖储备有限,在运动时如因大量消耗而没有补充,肌肉就会乏力,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大脑90%以上的供能也来自血糖,血糖的下降会使大脑对运动的调节能力减弱,并产生疲劳感。因此运动饮料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糖,其浓度一般在8%左右为宜。比较好的运动饮料以低聚糖为主,它有利于补充血糖,使大脑和肌肉在运动时不断吸收糖,从而提高耐力,延续疲劳并加速运动后的恢复。低聚糖饮料还有利于降低运动中血乳酸水平,增加肌肉力量和做功量

  除了消耗糖外,人们在运动时常常还会大汗淋漓,不少电解质如钠钾也会随着汗液流出体外,这同样会导致肌肉疲劳,体力不支。饮用运动饮料能够补充电解质的流失,防止肌肉痉挛和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增强运动能力。陈超刚说,但要注意的是,运动饮料中的电解质含量要适中,含量太低,则达不到补充的效果;若太高,则会增加饮料的渗透压,引起胃肠不适,并使饮料中的水分不能尽快被机体吸收。” 

  另外,目前不少运动饮料都标明自己添加了各种营养成分,这其实也会起到减轻运动疲劳的作用,并非仅仅是花拳绣腿。如维生素B是糖代谢过程中关键性的物质,有效调节能量代谢;维生素C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清除因运动产生的自由基,减少其对机体的伤害,延缓疲劳的发生;适量的牛磺酸和肌醇,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防止蛋白质分解,调节新陈代谢,加速疲劳的消除等。

  怎样饮用才适当

  虽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饮用运动饮料,既能减轻运动疲劳又能提高运动耐力,但这并不是说随便什么人喝、随便什么时候喝、喝多少都是有益无害的。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最好尽量少喝运动饮料。运动饮料一般都含有钠钾等电解质,容易加重血液、血管、肾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引发心脏问题。两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也不提倡饮用运动饮料,因为婴幼儿的各脏器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可能耐受不了运动饮料中的电解质和其它添加成分。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运动量来饮用运动饮料,不能盲目地把它当做一般的解渴饮料,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如果运动量不大,运动的时间少于一小时,这时不建议饮用运动饮料,人们饮用一些加盐的白开水就可以补充机体所需;如果运动量比较大,时间大于一小时,人体大量出汗,这时饮用运动饮料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饮用时间和量也有讲究,比如说运动前1小时饮用500毫升左右的运动饮料会提前促进糖元合成,运动时每隔1520分钟饮用100毫升作用能够补充糖分、提高运动能力,运动后1小时内饮用500毫升左右则能恢复体力。

  陈超刚提醒,在选择运动饮料时应该避免含咖啡因、碳酸和酒精等成分的饮料。碳酸气会引起胃部的胀气和不适;咖啡因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会加重水的丢失,而运动本身就要损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此外咖啡因和酒精还对中枢神经有刺激作用,不利于运动后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