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羊城晚报】涎腺癌是罪魁祸首

发布日期:2009-08-14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B07  时间:2009-2-23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 陈伟良

 

一个掌握生命奥秘的科学家,他领导的转基因动物实验室克隆出世界上首例用与生殖细胞无关的成年细胞繁殖小奶牛艾米,实现了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今天却没能躲过癌症病魔的侵袭。他就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著名华裔克隆专家杨向中教授,年仅49岁的杰出科学家的他与涎腺癌抗争13年后,于本月5日在美去世。

涎腺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癌症呢?

涎腺分为大涎腺(如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和小涎腺(如腭腺、唇腺和颊腺等)。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为常见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良性涎腺肿瘤的发病年龄较轻,恶性涎腺肿瘤则多发生在较大年龄的人群,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据报道杨向中教授发病时间为1996年,即33岁。属较年轻发病。报道没有提及病变部位。图片显示其下唇颏部有明显瘢痕而没有面神经瘫痪,作者推测病变部位在颌下腺或舌下腺。

涎腺癌的原因至今未全明,如热、慢性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外在因素。另外,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都被认为是涎腺癌的发生内在因素。

早期涎腺癌可类似良性肿物表现。但涎腺癌生长较快,病程较短。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度差,甚至固定,区域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侵及神经、皮肤、肌肉、骨组织,可造成肿瘤表面溃疡、疼痛、面瘫以及张口困难等症状。发生于腮腺者可与外耳道、颞骨以及下颌骨粘连固定,发生于颌下腺者可与口底、下颌骨固定。某些类型的涎腺癌晚期可转移到肺、骨头等。CTMR扫描可对良性和恶性涎腺肿瘤作出初步判断。涎腺区肿瘤不管良性还是恶性,一般不主张采用活体组织检查,因其部位深在,活检较难取到病变组织,且活检时切开了涎腺包膜,可导致肿瘤细胞扩散,或发生复发及转移。一般主张用细针穿刺病理检查确定良恶性。

涎腺肿瘤不管其是良性或恶性,首选手术治疗,除在术前检查初步确定肿瘤性质外,可在手术时冰冻切片检查确定肿物性质,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后还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和大小作辅助放疗或化疗。据我们的资料,有些病者经上述治疗存活了十多年。目前大多资料显示,其5年和10年治愈率分别为43.9%29.0%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9-02/23/content_432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