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与地贫抗争30年 他渴望“像普通人一样”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世界上较为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血液疾病,由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基因突变或缺失引起,临床上以α-和β-地中海贫血最为常见。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科主任聂大年教授指出,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高发于我国南方的遗传性疾病,其常规治疗手段局限,部分患者依赖长期输血,现实中面临着血源紧张、铁超负荷、治疗不规范等多重困境,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和更受公众关注的地贫患儿相比,成人β-地中海贫血患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由于错失最佳移植年龄,重型和部分中间型β-地贫患者需要长期、频繁地进行输血和祛铁治疗。
在磕磕绊绊地走过漫长的治疗之路之后,他们大多忍受着疾病和不规范治疗带来的痛苦:输血使用量和频率不断增加;由贫血和铁沉积产生的并发症越来越严重;因特殊的面容而被不知情的人们投以异样的眼光……
专家指出,成人地贫患者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地贫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不规范输血和祛铁治疗的后果以及成年后融入社会的困难等。受访患者和专家共同呼吁,我国在预防、临床诊疗、药物研发、医疗保障政策、疾病科普等方面共同发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一个重型β-地贫患者的人生AB面
35岁的叶少峰(化名),人生分为AB两面。A面的他在广州从事软件销售工作,平时兢兢业业,业余时间爱爬山、骑行,不过,每隔一个多月,他就会请假“消失”几天。同事甚至朋友们都很少知晓,那是他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B面人生——作为一个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自5岁起至今,他已经坚持输血和祛铁治疗30年。
在众多的成人重型β-地贫患者之中,叶少峰是一个“幸运儿”。
“尽管病情严重,但小叶还能保证生长发育,可以外出工作。这建立在规律就医、规范输血和祛铁、长期坚持的基础上。”作为他的主治医生,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科主任聂大年主任医师对此十分感慨。
“地中海贫血在华南地区非常常见,比如我在门诊,一上午看20个患者,其中两三个患者就有可能是地中海贫血。”聂大年的不少患者年届20岁、30岁,身高依旧很矮,患有贫血、巨脾,甚至出现贫血性心脏病,心脏异常增大、“地贫面容”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患者难以保质保量地定期规律输血和祛铁有关。
求生之路遭遇三大挑战
从医二十多年的聂大年,已经见惯了这样的场面:患者因贫血而到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地贫,随即在求生之路上遭遇重重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疾病本身。地贫的可怕在于持续的贫血,会导致患者脾脏代偿性增大。聂大年教授介绍,由于红细胞在脾脏遭到破坏,脾切除手术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的次数,降低脾功能亢进,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进而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但另一方面,脾被切除,也使得人体无法清除病理性红细胞,因此,脾切除对中间型β-地贫的疗效相对较好,而对重型β-地贫疗效不佳。
除了巨脾,骨质疏松、与地贫相关的肝脏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也威胁着患者的生命,需要定期复诊、及时治疗。即使小心翼翼地一一避开这些“地雷”,走到成年阶段,他们的人生之路,依然时刻可能遭遇并发症的“突袭”。
第二大挑战当属输血治疗和祛铁治疗的不规范,缺乏创新治疗手段。
静止型和轻型地贫无需特殊治疗。针对中、重型地贫患者,目前唯一可根治方式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受配型成功率较低等因素影响,加上重度地贫多需要在幼年完成移植,这就把大部分成年患者拦在了根治的大门外。
无法接受移植的成人患者需要终身接受规范化治疗,包括输血、祛铁治疗等。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获得稳定而规律的输血治疗,让血色素达标,对许多患者来说依然是一个梦想。据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发布的《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尽管国内献血量日益增长,但仍有48.67%的患者无法按需输血。
长期输血会导致铁过载,铁元素沉积于心脏、肝脏、胰腺等,继而引发心功能衰竭、肝硬化、糖尿病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地贫患者需要进行规律的祛铁治疗。
“以往要天天打祛铁针,现在每隔2-3天打一次,但一次要持续12小时。”叶少峰说,由于时间太长,有些身体虚弱的病友形同被禁足在家里。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日复一日无望终结的“折磨”,对于成人患者来说尤其如此。曾有一个跟叶少峰一同治疗的小男孩,10多岁便因糖尿病不幸离世,而糖尿病的发生与他没有坚持规范地祛铁有关。
“祛铁药的费用很贵。在常规医疗费用里,输血只占 1/3,祛铁要占到2/3。”叶少峰说。
笔者获悉,近年来上市的口服袪铁剂治疗更方便,但也容易引发关节痛和肠胃道不适。
别让他们的人生“触礁” ,家庭社会齐努力
第三个挑战是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特别是重型的成人患者,在学习、工作、婚恋中常陷入困境。幼年不幸患病,长大成人后,一些地贫患者即便病情控制较好,也会对自己欠缺信心。因此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患者在经济、心理等方面影响更大,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30年间,叶少峰亲身体会了与地贫相伴的一路辛酸,也亲眼见证了许多病友在治病之路上的坎坷遭遇:常年为“能否活下去”而忧心忡忡,总是在等待输血治疗;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但因为要频繁请假做治疗而被辞退;人们把自己的症状当成“传染病”而避犹不及……
“作为医生,看到患者为此痛苦,我也很难过。因为它不是一天两天的打击,而是犹如钝刀割肉一般,对患者及其家庭如影随形的长期折磨。”聂大年表示,关注地贫成人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仅去挽救患者的生命,而是挽救他们的家庭,并为国家和社会减少负担。
叶少峰的幸运,有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的坚定支持。
自孩子确诊后,父母奔波在医院、家、单位之间努力筹措医疗费,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孩子规律地进行输血治疗,定期带他复诊、做脾切除手术,妈妈在家帮他注射祛铁胺,爸爸支持他在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积极运动……“我能有现在的生活状态,最感恩的是父母的付出。他们没有放弃我,几乎耗尽了所有的财力和精力去治疗我,陪伴我。”叶少峰坦言。这些年来,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家庭一直在身后支持着他,给了他战胜疾病的最大力量。
少年的他曾为自己的病给父母带来的沉重负担而自责,因而对地贫无比痛恨。如今迈入而立之年的叶佳却在某种程度上与地贫实现了“和解”。“既然得了这种病,我就当它是一个将会陪伴自己一辈子的老朋友。”他学会了如何跟地贫共处,知道它“生气”时该怎么面对它,去“哄”它尽快消停下来。
这些转变归功于亲情的呵护、成长的沉淀,也得益于病友之间的“抱团取暖”。在地贫病友互助会的社交群里,他与病友分享治疗的经验教训和成长的人生感悟,了解最新医保政策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新药新技术的动态资讯,从而对坚持治疗更有信心。
药物创新或降低输血依赖和并发症
多年来,地贫患者和家庭一直寄望于药物的创新和治疗手段的精进,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
聂大年表示,和二十多年前相比,新的祛铁药物有所改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希望。不过就成人重型β-地贫患者来说,选择的余地并不如公众以为的那么多。目前,国际医学界正在探索采用基因疗法治疗地贫,但尚无成熟经验,距离临床广泛应用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对成年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来说,绝大多数人最适合的治疗手段还是输血+祛铁的常规治疗方案。
近年来,红细胞成熟剂、重组融合蛋白类药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聂大年表示,此类药物可以通过促进晚期红细胞的成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从而减少输血和祛铁的需求,帮助患者减轻对输血及祛铁治疗的依赖。这也有利于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长期坚持规律治疗,降低因输血导致的铁过载、经血液传播疾病等潜在风险,也为减少临床用血压力缓解血源紧张带来积极的社会意义。
所幸的是,今年年初,全球首个红细胞成熟剂已在国内获批,有望为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成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盼多方合力 打破地贫患者的困境
“这么多年来,有许多人向我们伸出援手:医生、护士、志愿者、药物研发人员……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叶少峰相信,在这么多力量的努力下,地贫患者的困境一定能被打破。
对于未来,他有许多憧憬——
他期盼社会公众能对地贫患者给与更多的支持,积极参与公益献血,为确保临床医疗的充足做一份贡献,让众多地贫患者不必为无法定期输血治疗而担忧;
他期待医保报销的力度更大,覆盖范围能进一步扩展到创新治疗药物,也能更方便的在身边药房买到,从而加速惠及患者。
他渴望治疗更加便捷,更多患者能像普通人一样融入工作和社会生活,体验爱情的美好,组建温暖的家庭,而这需要公众对地贫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当年那个5岁的小男孩心里有个小小的愿望,30年来不曾改变:“希望像普通人一样,不用去医院,健康地活着!”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任珊珊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