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学习强国】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用更多原创研究,改变全世界乳癌患者疗效

发布日期:2022-09-27

2020 年 9 月 11 日,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在广州正式宣布成立。这个挂牌于著名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之下的“院中院”,以“国内首个公立乳腺肿瘤专科医院”的身份立即引发业内以及社会的广泛兴趣。2年来,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一方面打造集乳腺肿瘤预防、诊断、特色专科治疗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治疗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乳腺癌患者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并发症防治,是目前国内学科团队配置最完整的乳腺肿瘤诊疗综合体。值此“8.19”医师节来临之际,《医师报》采访了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刘强教授,从中领略到,逸仙人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和科研转化,取得的多项创新抗癌疗法和诊断技术以及为中国乳腺肿瘤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

 

应运而生,做“最全 最专 最新”的乳癌医院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的成立,就是在不断增长的乳腺癌发病人群和日益复杂而精准的乳腺癌治疗技术下应运而生的。”刘强说,20多年前他刚刚从事外科工作时,乳腺在很多医院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专业组,与欧美备受重视和发展成熟的乳腺专科相比,我国乳腺专科的发展既往不受重视,大多仅为普外科或胸外科的一个小分支,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以手术切除为主。

然而,统计显示从2000年-2011年12年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3.9%,死亡率增长1.1%,十几年发病人数就增加了一倍。2020年WHO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是一种富贵病”,刘强教授介绍说,欧美国家乳腺癌人均发病率远高于中国,她们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在这一生中某个时间点患上乳腺癌,但在中国这个数字还只是1/20-1/30。然而,乳腺癌的死亡率在中国却比欧美明显要高。中国现在乳腺癌年发病人数42万,死亡12万,死亡比例是28%,而在美国只有16%,所以差距还是非常大。另一方面,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先进。虽然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已成立了乳腺专科或乳甲专科,但这仍难以匹配我国快速增加的乳腺癌发病率以及日益复杂的乳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也是我国乳腺癌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只要是乳腺相关的疾病来到我们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因为我们的专科非常齐全,”刘强说,乳腺专科是特别强调综合治疗的专科,单纯靠手术解决不了大多数患者的问题。正因这样,逸仙乳腺肿瘤医院以 11 个临床亚专科和研究机构为核心,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乃至免疫治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模式,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的整合型医疗服务,完善患者的诊治序贯性,优化患者的诊治体验,为创新综合治疗模式保驾护航,保障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

 

精准治疗 ,卸下TNBC患者头上达摩克里斯之剑

在乳腺癌各亚型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尽管只占整体乳腺癌的12%-17%,却是“最毒、最凶“的一个类型,其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化疗,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化疗药原发耐药,导致很快就复发转移,转移后生存期又最短,让许多患者对三阴乳腺癌颇为恐惧。欧美的研究数据显示,复发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仅为14个月,远低于激素受体阳性和HER2阳性患者的40-60个月。所以怎么样去尽量延长这部分患者的生命,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做了很多研究。

在刘强教授看来,免疫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可能是众多免疫联合方案中的最佳选择。其本人也是全球最早报道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从2017年开始,逸仙团队最早开展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的研究,2018年正式开始入组临床研究的病人,那是全球第一个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也是第一次大胆的提出:对三阴乳腺病人不做化疗,只做免疫联合治疗。

“在当时三阴乳腺癌主要就是化疗,免疫治疗当时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少的,我们的研究意外改变了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命运。”

刘强印象深刻的有一位患者,在美国治疗花费了数百万,病情进展到包括肺部的全身多发转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组参加了实验,目前为止她已经无进展生存50多个月;

还有一位39岁患者让他更加难忘:这位患者进诊室时,浑身发出的恶臭味熏跑了其他患者。他了解情况得知,这位患者整个胸壁因为肿瘤被侵蚀,肋骨和肺都能被看到,细菌感染导致恶臭,化放疗方案换了三四次,边治疗边进展。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联系去美国治疗,结果被美国的医生告知:没有好的方案,不用去了。但这个“无化疗”方案神奇地控制住了她的病情。“几个月后我们给她做了手术,用腹部组织把她胸壁伤口也盖住了,现在已经40多个月没有进展,这位患者前不久从外面旅游回来,生活质量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疗效。”

目前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已经积累了近200例免疫联合治疗的案例,其中百分之十几的患者肿瘤几乎完全消失,不同药物联合可以使有效率达到至少40%以上。“虽然很遗憾不是对所有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有疗效,但比起以前已是大大的迈出了一步。我们也在不断的研究,希望能够探索更多更新的方法,能够帮助这些病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强说。

刘强教授团队前年在JCO精准肿瘤学杂志上报道循环肿瘤DNA(ctDNA)能够准确预测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复发风险,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也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为 “TOP articles in 2020”之一。因此,刘强团队开展了全国首个ctDNA指导下的早期TNBC患者精准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希望有效解除TNBC患者对复发的恐惧和焦虑,为她们提供更精准的预后评估和升级治疗,尽量让三阴乳腺癌患者在早期得到最大可能的治愈机会。

 

关爱年轻群体,中国女性应由中国人保护

2021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欧洲肿瘤学院 (ESO) 等联合发起的首届中国年轻乳腺癌高峰论坛暨共识大会(YBCC)在广州召开。ESO学术主席Olivia Pagani教授在寄语中说,关于年轻乳腺癌的治疗,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来引领我们,给我们答案。

这个共识和寄语的背后,是中国特有的年轻乳腺癌高发的特性。

刘强说,在中国乃至东南亚,乳腺癌发病的中位年龄约在45~48岁。但在欧美,中位发病年龄是62~64岁,差距达十几岁。在中国每年都有相当多20、30多岁的乳腺癌患者,他不久前就接诊了一位只有21岁的乳腺癌病人。在中国每年40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就有5万多人,占整体乳腺癌人群15%左右,远高于欧美,数量不能不引起重视。而且,年轻乳腺癌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所有乳腺癌患者的共性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需要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还涉及到保乳、生育等特殊问题。

他提到一个病例。一位25岁的乳腺癌患者,未婚未育。当地医生只着眼于癌症治疗,而没有给她做额外生育保护。“这个病例很可惜,事实上那个病人彻底治愈的几率在80%左右,她接下来可能还有五六十年的生命,她还要结婚生子,我们如何最大化保护她生育的能力和愿望,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位患者,40岁出头,生病前是位事业非常成功的美丽女性,因为当地的化疗方案导致秃头和肥胖等较大的副作用,对于病情不正确的认知和恐惧不仅摧毁了她的外表和形象,也压垮了她的内心,现在她天天待在家里不敢见人,甚至开始和家人交代后事,令家人十分痛心。而在刘强看来,那只是一个病情较轻的病例。“所以对于年轻女性的治疗,一方面我们希望尽量去彻底治好,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尽量保证她们外形的健康和长期的生活质量。像这位女性,本来我们可以给她用不掉头发的治疗方案,我想她的状态肯定会跟现在不一样。”

面对临床上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诸多困惑,刘强教授牵头发起了第一部中国年轻乳腺癌共识编写和讨论,并邀请了137位来自乳腺外科、内科、放疗、生殖、妇科各个跨学科专家团队投票。他说,“我们制定共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希望从筛查、诊断、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乃至后续随访整个过程当中,能够对于年轻乳腺癌目前有争议的地方,达成相对一致,同时有一个整体指导作用。”他强调说,“对于中国特性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去解决。”

 

创新连接科研转化,让“逸仙模式”影响全国

宋尔卫院士领导下的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团队是培养医学科学家的模式,也是临床和转化研究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医生科学家群体。刘强说,“最大的优势在于临床问题指引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回馈临床答案。”

完善的团队建设和无私的学术传承,奠定了他们在乳腺癌领域理论研究的国际地位,创新连接科研转化的创新模式,使他们取得了包括三阴乳腺癌早期通过液体活检精准识别高危人群等多项来自中国的原创性研究,从而改变乳腺癌病人治疗的疗效。

作为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刘强也在思考,作为在中国的一个新兴专科,乳腺肿瘤的治疗和诊断需要的不单是专科医生,更需要一个团队,应该如何把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的综合治疗模式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病人获益?

就在两个星期前,他们跟新疆肿瘤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希望把“逸仙模式”普及到中国更多医院的乳腺专科,带动当地乳腺癌病人治疗规范化和精准化,更有效提高她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希望造福更多的乳腺肿瘤患者”,刘强说。

 

【来源】学习强国

 

点击阅读原文:

学习强国(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用更多原创研究,改变全世界乳癌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