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正飞:与死神竞速的“急”先锋
第六届中国医师节临近。今起,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指导,广东新快报社主办的“医者仁心 守正创新——第六季好医生好故事”系列活动正式开启,我们将继续探访一线名医,感受大医精诚,通过文字、影像、视频及全媒体渠道,多维度讲述医生们的故事,记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故事。
急诊医学科,一个24小时“不打烊”有医护守护的地方,也是每天都上演“生死时速”、最“惊心动魄”的科室之一,这里病患数量多,病种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极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正飞,经历过“非典”、新冠、甲流、H7N9等“洗礼”,救治水平高,处理病情“快准狠”。坚守急诊临床一线21年的他,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急诊病患,与同事们一起,披荆斩棘,与死神抢夺一条又一条垂危的生命。
“急诊工作压力太大,随时绷紧神经,24小时需响应,只有看见患者平安出院的一刻,才能松口气,开怀笑一笑。” ——杨正飞
看见患者平安出院那一刻才松口气
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急危重症……急诊科是生死竞速的战场,急诊医生就是冲锋陷阵的战士。7月22日上午,新快报记者探访杨正飞工作的地方,跟随他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查房,穿上蓝色消毒服,戴上口罩、头罩,才能进入。里面各种先进设备云集,每名患者身旁都有生命体征监视、抢救设备,心电交互机在缓慢而有节奏“滴滴滴”地轻轻响着。脓毒症、休克、多发创伤、器官功能障碍、脑梗、尿毒症、肺栓塞、重症肺炎甚至不明致病菌感染……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守护在这些危急重症患者的床前,为他们的生命奔走。
杨正飞回忆道,2022年一个普通的急诊工作日,他接诊了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的罗女士。原来,罗女士曾患鼻咽癌,经历过放疗后出现伤口,由于居住环境欠佳,苍蝇在伤口产卵,导致蛆虫横生。“若得不到及时处理,爬满伤口的蛆,经由颈动脉进入颅内,分分钟是要命的。”鉴于罗女士病情凶险,杨正飞当机立断为其安排EICU床位,并联合口腔颌面外科进行一系列的重症监护、清创、抗感染及高难度的“坏死灶完整切除”“肌肉修复缺损”手术治疗。
“目前罗女士病情恢复得很好,生活质量很高。”说起这个病例,从见面采访开始就紧绷着脸的杨正飞欣慰地笑了。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他平时并不爱笑,“因为急诊工作压力太大,随时绷紧神经,24小时需响应,只有看见患者平安出院的一刻,才能松口气,开怀笑一笑。”
每年主持抢救急危重疑难病患200余例
2023年初,一位全身皮肤黏膜溃烂、高热不退、合并耐药金葡、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败血症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的16岁花季少年小叶在进行盆腔肿物切除术后被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杨正飞教授团队主持他的日常综合治疗。
治疗过程中,团队依然要面对感染,败血症、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恶液质等重重挑战。杨正飞教授及时处理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小叶也最终在EICU、皮肤科、普外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熬过60个日夜,取得这场“生命保卫战”的胜利。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包括EICU、急诊病房、隔离留观区以及急诊留观区等多个病区合计有60多张病床,时时处于满床状态。据统计,杨正飞团队每年主持抢救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肺炎、重症感染、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等各种急危重疑难疾病患者200余例,抢救成功率90%,并成功救治多例急危重症相关少见病患者。
杨正飞在繁忙工作之余,常思考、总结临床救治经验、提升救治技术。他率先在院内开展杂合模式血液净化技术,提高血液净化的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了住院费用,切实为患者解决了问题。他亦曾先后到增城、陕西省富平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带领当地基层医院医护团队开展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技术,包括深静脉置管、智能呼吸机使用、CRRT等等。
他潜心科研,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获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版权著作1项。
为搏击病魔,他曾连续值班96小时
参与过“非典”疫情救治工作的他,曾在新冠疫情期间连续96小时值班,冲锋在疫情一线,主动承担了医院许多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回顾2020年至2023年反复迁延的新冠疫情,以及一场又一场严峻而复杂的抗疫考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杨正飞教授,担任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隔离病区专家组成员以及新冠肺炎会诊专家组成员的工作,并主动下沉到基层一线,勇于走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做出了表率。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随着广州疫情的全面放开,急诊患者就诊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急诊一线人员极度紧缺,暴涨的患者人数与骤减的医务人员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时间急诊沦为这场新冠战役的“风暴中心”,身体的疲惫与繁重的医疗压力让急诊人员不堪重负……这时杨正飞在感染新冠后不到四天,刚刚退热,就返回岗位冲锋在一线。
夙夜匪懈,世上本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不过是强撑着的凡人罢了。“我看他状态很差,没痊愈,一直咳”“代住院总班,连续值班96小时”“一个晚上不停接发热门诊的病情会诊电话”……这是当时急诊还坚守在岗位中的同事们对杨正飞的描述,更是他那段时间的工作常态。而他却未曾抱怨,他说:“这是本职工作,逸仙人该有的情怀,如果自己不冲在前面,又怎么可以要求兄弟姐妹们冲?”
白衣一旦执甲,便只顾奋力坚守,不论是查体、床边B超、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还是心肺复苏,他都亲力亲为,成功治愈了多例新冠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如果不是平日里长期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或许任谁都难以坚持连轴转的状态。他也对新快报记者坦言,20多年的急诊一线工作,也落下了“职业病”。“晚上几乎很难睡踏实,不值班时也常半夜惊醒,查看了手机上患者的实时监护数据无异常后,才安心再睡。”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他作为医学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要求,也是他毕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这是他心中行医的坚定信念,对每一位患者疾病的牵挂。
【人物简介】
杨正飞,1978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威尔危重病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救援医学协会心肺复苏分会副理事长。从事急危重医学临床工作21年,擅长各种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中毒、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等各种急危重疑难疾病的救治。
【新快问答】
新快报:急诊科医生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杨正飞:急诊室是守护患者生命的第一道防线,急诊科好医生,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的全面的医疗知识、理论、技术。急诊工作很累很苦,所以要求医生具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情怀和追求,要有同情心、爱心,要有担当、有责任心并时时谦虚谨慎,听得进其他医生的意见、建议,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学,直至掌握。
【来源】新快报
【记者】黎秋玲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