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中国人口报】基因“修复”可望“一站式”治愈地贫患者

发布日期:2023-09-20

近日,广东省首例运用RM-001细胞注射液治疗重型B地中海贫血的患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科五区出院。曾经每月输血、每日服药的患者小林(化名)有望摆脱药物,拥抱美好花季。该院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方建培教授指出,这种基于基因治疗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正成为“一站式”治愈B地中海贫血的新希望。

患者面临“没有尽头的治疗”

16岁的小林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开朗女生,学习、运动与常人无异。然而身患重型B地中海贫血的她,每月需要输血8个单位、每天需要服用祛铁药物。小林的父母为了给她最充分的照顾,没有再生育,努力地维持着小林的成长。一家人曾经寄希望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适合配型的供者,无论是小林还是她的父母,都已经为这极其紧缺的血源和没有尽头的祛铁治疗耗尽心血,基因治疗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方建培介绍,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是高发区。B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逐渐发现贫血并进行性加重,需要终身依赖输血维持生命。由于每月1~2次的反复输血,铁元素会在患者体内各个器官沉积,俗称铁过载,实际情况可以说是一种“慢性铁中毒”,并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外貌、骨骼、内分泌等都会受到影响。患者需要坚持终身规律输血、药物祛铁以维持生命,但费用高昂,难以依从,对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新技术带来新转机

2022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RI-001细胞注射液I期临床研究,它是我国首个新靶点地中海贫血基因编辑创新药项目。符合全部入组条件的小林看到了新希望。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理委员会严格审核及与家属充分沟通后2023年2月,小林顺利加入了临床试验,成为广东首例运用RM-001细胞注射液治疗重型B地中海贫血的患者。经过前期自体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获取了足够的CD34+细胞并检测合格,继而由技术方进行基因编辑成功。

今年6月,小林按计划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科五区百级洁净室,开始基因治疗前的准备,并顺利回输了编辑后的自体干细胞。方建培黄科教授带领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为小林全程护航,保障小林在动员、采集、化疗、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以及细胞回输等全过程的顺利和安全。在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小林顺利克服粒缺(中性粒细胞减少)期的感染关、出血关、肝静脉阻塞关血管内皮损伤关等,并在28天后度过危险期。小林在移植后14天实现了中性粒细胞植入,移植后18天实现了脱离红细胞输注,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大于90克/升,移植后26天实现了血小板植入。目前,小林已出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就诊,并有望在不久后停药

 

“基因剪刀”未来可期

方建培指出,基因治疗是通过各种技术修复缺陷基因,以实现减缓或者治愈疾病的目的,而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则是一种被称为“基因剪刀”的工具。重型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种遗传疾病,小林所接受的基因治疗,是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缺陷修复,以激活人体内天然胎儿血红蛋白合成,经编辑后的造血干细胞回输植入患者的造血系统,可使红细胞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从而缓解输血依赖型B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

基于基因治疗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正成为“一站式”治愈B地中海贫血的新希望,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造血干细胞捐赠和异基因移植,而且一次治疗可实现“治愈”,是取代异基因移植的治疗方案之一。这一治疗方法适于绝大多数B地中海贫血患者,特别是那些无法进行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以及成人重型地中海贫血、脾切除人群。

 

【来源】中国人口报

【记者】徐玮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李欣瑜

 

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人口报(基因“修复”可望“一站式”治愈地贫患者)

南方日报(广东首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有望停药)

羊城晚报(基因治疗成功!让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有望停药)

广州日报(广东首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有了新的治愈希望)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首例!基因治疗修复缺陷 重型地贫少女临床治愈)

GD Today(Gene editing brings new hope to GD's β-thalassemia major 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