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荣光189丨今年,是我们的第189年

发布日期:2024-11-04

编者按

百年积淀,风雨砥砺,我院迎来建院189周年,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医院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希望与梦想。

百年风华证医者仁心,继往开来启逸仙新程。值此189周年华诞之际,医院开展系列活动,回顾发展历程,重温辉煌成就,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开创崭新未来。

 

1835-2024

从十三行新豆栏街的眼科医局

到如今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189载矢志不渝,189载躬耕不辍

日月星辰更替,珠江潮起潮落

见证着这家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

跨越了三个世纪的漫漫征程

image-20241106093112-1

如何将“中国最早的西医院”

建设成为“国内最强的研究型综合性医院”?

一代又一代的逸仙人接续奋斗、步履不停

怀揣“博爱、崇德、求精、奋进”的院训精神

秉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答卷

image-20241106093112-2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新力量

如何发挥好党建的“指挥棒”作用?逸仙人这样回答——

医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汇聚合力,引领医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院两代表,彰显着医院鲜明的政治底色。院长宋尔卫院士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image-20241106093112-3

院长宋尔卫院士当选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image-20241106093112-4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近年来,党建工作硕果累累2017年至今,医院党委连续多年获评为“中山大学先进二级党组织”;2019年入选广东省机关与事业单位党建十佳案例;2020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同年院党委获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获评广东省公立医院党建“四有”工程示范点;2023年获评全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2024年,获评全国“美丽医院”建设优秀案例。先进人物不断涌现,院长宋尔卫院士、姚燕丹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林天歆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教育部高等院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大批个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image-20241106093112-5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image-20241106093514-36

林天歆教授团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image-20241106093112-7

姚燕丹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博施济众,提升医疗服务“量、质、效”

医院有着中国西医史上诸多开创性的第一第一例眼疾手术、卵巢切除术、膀胱取石术、乙醚麻醉术、病理解剖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本中国医学杂志第一间西医学堂第一位中国医学留学生等……无数个“第一”交汇,成就了仁心济世的传奇征程

image-20241106093112-8

中国第一例眼科手术

image-20241106093112-9

第一例截肢手术(图为病人术前、术后油画)

image-20241106093112-10

中国最早应用乙醚、氯仿麻醉术

image-20241106093112-11

中国第一例膀胱取石手术(图为手术取出的膀胱结石样本)

image-20241106093112-12

中国第一例卵巢囊肿摘除手术(图为四位卵巢囊肿病人)

image-20241106093112-13

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图为1892年《点石斋画报》报道)

image-20241106093112-14

中国第一例病理解剖术(图为民国时期博济医院解剖室)

 

百年积淀,博爱济世、救死扶伤的种子,在珠江水的滋养下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郁郁森林。如何将“救人救世救国,医人医身医心”的精神与时代紧密相连?逸仙人这样续写着答卷——

近年来,医院各项医疗业务量持续增长,医疗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医院编制床位3000余张,年总诊疗量逾302万人次,年手术例数逾13万,年出院病人逾12万人次。目前医院拥有17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6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国家肿瘤学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同时具备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中心等,充分彰显了医院临床专科的强大实力。

image-20241106093112-15

image-20241106093112-16

儿科、皮肤科入选2024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学科筑基,打造科研新高地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如何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的目标迈进?逸仙人回答道——

近年来,医院学科实力显著攀升,我院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研究型医院排行榜中,连续5年进入全国前10名,最高列全国第4,入围全球第65名。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抓手,是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拥有“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国家级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靶向肿瘤及其微环境创新药物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平台”,并被纳入国家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级协同诊疗创新体系建设、“广东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同时拥有广东省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厅局级平台28个,并于2024年9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

image-20241106093112-17

我院入选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行榜全国第4名

 

医院瞄准临床科学问题,围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诊治技术规范突破,开展基础、应用基础、转化医学的全链条研究,在肿瘤微环境、RNA医学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在干细胞、免疫细胞方面的临床研究位居国内前列。医院承担各级研究任务的能力突出,年度科研经费逾2.2亿元,项目数和资助额度稳居广东省三甲医院前列,已获批的标志性项目有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重大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Cell》、《J Clin Immunol》、《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Cell Res》、《Cancer Res》、《 Hepatology》等,成果曾入选“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教育部2008年和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批科技成果奖。

image-20241106093112-18

院长宋尔卫院士团队“肿瘤生态学”专著在国际著名出版机构Springer Nature出版

image-20241106093112-19

2024年9月10日,我院林天歆教授、黄健教授,李锴文副主任医师和钟文龙主治医师,在《Nature Cancer》上发表论文

 

作育英才,点燃发展新引擎

1837年,医院创始人伯驾开风气之先,招收三名青年传授医术,让这里成为中国近代西医学教育的起源。1866年,嘉约翰创办中国最早的医学堂——博济医学堂,培育出中国最早的华人医生群体,以绵延之力,推动西医学根植中华大地。

image-20241106093112-20

眼科医局的奠基人伯驾

image-20241106093112-21

博济医学堂创始人嘉约翰

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毛文书、陈国桢等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使其成为祖国西医学的人才摇篮,为中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image-20241106093112-22

1960年初,周寿恺教授率医疗队下乡到花县为农民治病

image-20241106093112-23

陈国桢教授(左一)与科室同事讨论患者病情

如何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医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更好发展?逸仙人这样书写答案——

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医院成立人才建设委员会,印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人才建设委员会章程》。建立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先后出台“逸仙学者津贴”等30多项“逸仙品牌”人才支持办法,内容覆盖组织管理、队伍引育、职业发展、考核激励等内容,着重保障人才权益,支持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充分激发人才队伍“一池活水”。同时,医院不断优化和用好人才保障条件和配套政策,完善待遇和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配套条件,如加大科研经费、实验场地、科研助手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安家和生活服务保障等,还为博士后、专职科研队伍加强岗位待遇保障宽人才发展路径,创造广阔发展空间,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9年11月,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人才增长势头迅猛,2023年,医院新增国家优青3名、万人青拔人才1名、省杰青1名、省特支青拔1名、广东省名中医1名、丁颖科技奖获得者1名、“新基石研究员”1名。目前,医院拥有国家级人才超82人次;国家级学术团体主委、副主委12人次,逐渐形成了一支由临床科学家领衔、多学科并进的优秀人才团队,成为推动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重要支撑和强力引擎。

 

以文铸魂,人间大爱新诠释

悠久、厚重的历史滋养和沉淀了医院优良的文化传统。逸仙人如何勇担社会责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他们这样写下答卷——

从生命禁区到祖国边陲,从省内省外到走向国际,一批批逸仙专家前赴后继,写下一篇篇医疗帮扶的生命之歌。

林天歆教授作为“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远赴喀什,带领100多名广东援疆专家提高当地医疗技术,实施新技术100多项,使当地患者转诊率降至15%,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率提高到98%。

image-20241106093112-24

林天歆教授(左二)在当地临床科室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2018年以来,由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发起的“粤疆同心医疗救治结石宝宝公益项目”为超过4000名偏远乡村的各族儿童进行了泌尿系统疾病免费筛查,并为153名南疆地区特困家庭的肾结石患儿免费实施了微创手术。

image-20241106093112-25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到“结石宝宝”病房查房

2017年起,我院派出超40余位医疗骨干,赴西藏林芝、仲巴等地及周边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将高质量医疗资源与医学知识带到雪域高原,服务群众、武警等超万余人,肩负公立医院“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以实际行动宣传和诠释逸仙人的家国情怀。

image-20241106093112-26

西藏仲巴县1镇12乡58村书写的联名信

image-20241106093112-27

林芝市吴耿淡书记、我院院长宋尔卫院士、副院长姚和瑞、深汕院区执行院长郑亿庆为平措卓玛捐赠人工耳蜗配件

医院还与平远县人民医院、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揭西人民医院等省内基层医院形成“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落实,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逸仙人积极走进校园、社区、养老院等,开展义诊、讲座、科普展播等多样化活动,将健康与关怀送至百姓“家门口”。

此外,医院重视文化建设,重视职工文化需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凝聚力,打造职工精神家园。例如,揭牌“柯麟人文读书会”,组织开展医学人文精神讲座;举办援疆援藏先进事迹报告会,宣扬逸仙人的家国情怀;组织撰写《精诚大医》《逸仙味道》等文集;开展院歌合唱大赛、花园音乐会、建立逸仙1835品牌等文化建设活动;申报建设中山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重点发展项目“数字虚拟医学博物馆;成立医院校友会及医学教育基金会;首个创新的“职工小家”——“幸福空间”正式启用等。这一系列举措,为百年老院的文化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

image-20241106093112-28

2024年教师节,花园音乐会现场

image-20241106093112-29

“幸福空间”揭幕仪式

 

来日方长,开创发展新格局

岁月如流,风雨如晦,医院曾数度易名,三次迁址。当年堪称全国面积最小的三甲医院,该如何强势破局?逸仙人这样书写答卷——

从院本部、南院区的正式启用,到接管中山大学南校区门诊部,再到深汕院区正式运营、海珠湾院区破土动工、花都院区即将开业,经历重重洗礼,医院如今已摆脱面积狭小、业务用房不足等因素的掣肘,突破了空间限制,拓展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发展规划布局。

image-20241106093112-30

院本部

image-20241106093112-31

南院区

image-20241106093112-32

中山大学南校区门诊部

image-20241106093112-33

深汕院区

image-20241106093112-34

海珠湾院区

image-20241106093112-35

花都院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89,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

站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

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学校也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我们要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学校百年华诞,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她说:“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作为新一代逸仙人,要心怀‘国之大者’,争做‘国之大医’,向190年院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书写新征程的荣光与辉煌。”

他说:“全体逸仙人要齐心合力,积极融入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之中,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步伐,奋进2035科技强国和2035健康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她说:“我们要始终铭记院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奋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的征途上、‘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建设成为‘国内最强的研究型综合性医院’的道路上,稳步又快速地前进。

 

最后

他们还想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189岁生日快乐!

 

(文/图 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