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视频】医师节策划-臻“一技”而济天下,探寻大医生的坚守与创新
“20年前探索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时,手术从早上八点做到晚上八点,整整12个小时,后来技术不断提高,三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这个泌尿外科的顶级手术。”从医40余年,我国著名泌尿系肿瘤微创治疗专家,我国微创治疗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健似乎就是医学的天选之人。
在他的带领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手术技巧上达到极致,“指哪打哪,精准手术,保留功能”,手术方式成为目前我国膀胱癌根治手术的标准,并且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团队前瞻性地在癌症早筛、5G远程机器人手术、人工智能协助诊断上完美实现从临床科研到医学成果的转化。
手术台一站就是12小时,摸索出膀胱癌完美手术
上个世纪90年代,黄健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做一名外科医生。1997,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黄健接任科室主任一职。不久后,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膀胱癌手术后,相当多的患者需要挂尿袋。漏尿、皮肤糜烂、异味等并发症让他们苦不堪言,如何让患者有尊严活着,他们还能恢复储尿功能?”黄健坦言,在20年前,这是摆在泌尿外科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最早探索解决方案的时候,从早上八点手术,做到晚上八点,整整12个小时。因为这是泌尿外科最高难度、最复杂的手术。”黄健说,“我们首创性地将回肠折叠成M形,折叠后的回肠非常接近正常膀胱形态。再将输尿管与新膀胱相接,将输尿管管口劈开,做成乳头状,再将其种植到新膀胱上,从而巧妙解决了传统种植方式易造成尿液反流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改进、技术的熟练,现在三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这个顶级手术。目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膀胱癌切除累计有数千例,大部分患者术后保住了排尿功能。黄健表示,手术的目标除了保住排尿功能,还要保性功能、保生育功能,还患者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在手术技巧上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手术刀指到哪打到哪,想保护什么部位就能保护什么部位。”黄健说,“以往开放手术,追求把肿瘤切干净,一锅端,现在广泛使用腔镜,手术创伤减少,日趋精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这是我们泌尿外科发展方向。”
7年磨一剑,从科研到产品落地创新早癌诊断
每天早上七点半之前到院,看完门诊或做完手术才能下班。不论手术做到几点,哪怕凌晨两三点,第二天照样七点半之前准时查房、交班。这就是泌尿外科医生每天的工作流程,看这么多病人,做这么多手术,最令人惋惜又焦虑的是“患者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疾病,为什么医生就不能发现早期肿瘤?”
临床问题正是创新的源头。如何才能诊断早期膀胱癌?
作为黄健教授的弟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系肿瘤专科副主任陈旭接到了这个任务——攻克早期膀胱癌诊断。陈旭告诉记者,“记得那是2017年,我们查文献,找标记物,在300多例的队列研究中层层筛选,创新地掌握了基于两个基因DNA甲基化的膀胱癌诊断技术,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接近90%。技术很惊艳,如何将技术落地到临床,惠及广大患者呢?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难且找不到头绪。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找到可靠、优秀的合作伙伴,从而顺利实现了从科学研究到临床产品的转化。”
漫漫7年路,想法变成了现实。从此,膀胱癌的诊断变得便捷且无创。“出现无痛性血尿的人群,只需要50毫升尿液,采用尿液DNA甲基化检测就能够发现癌细胞,从而早期发现和诊断膀胱癌。”陈旭说,“要知道传统的做法,是用小指粗细的硬管插入男性的尿道,引发的疼痛和创伤让中老年男性患者惧怕,更别提用膀胱镜进行早筛早诊。”
据悉,今年的1月份,团队合作研发的产品试剂盒已经获得了国家第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也是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对尿路上皮癌辅助诊断的试剂盒,产品的上市也意味着我国尿路上皮癌辅助诊断开始迈入无创新时代。
不忘学医人的初心,勇敢拥抱5G新技术
选择了医学,也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做一辈子的“医学生”。所以,当5G时代来临时,医生也要毫不犹豫地拥抱新技术,把5G应用在机器人手术,在世界外科学最前沿的微创技术上做更多的探索。
以往5G信号不稳定往往为医生所诟病。“信号延迟、信号中断”这都是远程外科手术不能承受结果。但是偏偏就有啃硬骨头的人,他正是黄健教授的大弟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肿瘤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林天歆教授。
近日,在林天歆教授的指导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系肿瘤专科董文主任与喀地一院泌尿外科加素尔·巴吐尔副主任完成了喀什地区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7月23日,林天歆主刀,为喀地一院患者阿孜古丽实施了5G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左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我们已经完成了4例5G远程机器人手术。”林天歆教授很有信心地表示,“实际上,当网络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5G远程机器人手术就能普及,比如以孙逸仙纪念医院为中心,在全国建立一个5G网络系统,就能实现多点远程机器人手术,这个想法很可能在一年之内就能变成现实。”
林天歆教授在喀什看望远程手术后的病人而且林天歆教授还计划成立“一带一路”5G远程手术机器人培训基地,陆续派驻团队成员参与到项目中,深度探索远程手术、远程教学示范、远程手术指导等,积极探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作为一名大医生,我们不仅仅要把手术做得好,我们要坚持全链条创新、全链条改革、全链条赋能,包括5G远程机器人、运用人工智能协助诊断、预测疗效、新技术、新药品的研发等,最终改变‘90%的临床诊疗指南来自国外;90%的高端医疗装备来自国外;90%以上的原创药物来自国外’的现状,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通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发出中国医学界的声音。”林天歆教授如是说。
【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