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丨以文载情,感念师恩——看医路上的教诲与传承
前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白衣为甲守护生命,以师者之心传承医道。诊室病房里,他们以身为范,倾囊相授;无影灯下,他们严谨细致、传递匠心;实验室中,他们求真探索,启迪智慧;三尺讲台上,他们娓娓道来,点燃理想。他们是医者,也是师者,仁心与仁术在他们手中交融,责任与希望在他们眼底延续。
九月秋光,师恩如泓。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那些默默扎根于临床与教学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讲述他们如何以医术传递温度、以教学播种未来。
师恩如海,倾我至诚。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时,
“我与导师的临床科研印记”征文活动收到了不少来自学生与校友的投稿,
字字蕴真心,篇篇述恩情。
纸短情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恩师的故事。
医路向阳,师泽如光——记罗向阳教授润物无声的教导
发育行为儿科 李平甘 导师:罗向阳
职业分岔口,我困守于儿童神经病学的“显性战场”。罗教授轻叩诊案引我顿悟:“你看那些自闭孩童,他们被困在孤岛,你我便是筑桥人。”随后赠我工作准则:“保持希望,赋能家长,陪伴成长”,如星火点亮前路。
病区里,当家长泣问“能恢复几成”,我谨记师训:“若治愈率仅1%,难道放弃99%的改善可能?”更践行其独特疗法:见自闭症童伸手够玩具,便顺势推过小汽车,蹲身轻语:“嘟嘟——车车要开走啦!”而非刻板指图认物。罗教授笑言:“语言当在游戏里发芽,莫在教条中窒息。”
从此我学会:在多动症少年趟着汗水写完作业时,盛赞其专注而非苛责字迹;在Rett综合征患儿基因报告前,锁定甲基化调控靶点。虽难改写基因缺陷,但可改善症状通路,那些曾被宣判“无药可治”的3岁孩子,竟在精准用药后第一次喊出“妈妈”,我彻悟——医者的使命,是让每颗蒙尘的星子都折射出光。
灯下的身影,路上的方向
外科学(乳腺外)丘建华 导师:刘强
刚进科室不久,我跟着刘老师一起查房。那是一位25岁的年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她眉头紧锁,双手死死抓着床单,声音颤抖地问:“医生,化疗会不会让我以后什么都做不了?”空气一下子凝固,我心里焦急,却一句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口。
刘老师却不急不躁,他走到床边,轻轻拉过椅子坐下,与患者平视而谈。他没有急着搬出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方案的疗效与风险;又耐心聆听她对家庭和孩子的担忧。随着对话的展开,病人原本僵硬的手渐渐放松,眼神里闪现出一丝释然。最终,她郑重地点了点头:“好,我愿意接受治疗。”
查房结束后,刘老师问我:“你觉得刚才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支支吾吾没能答上来。老师笑了笑:“临床思维不是推理题,不是你给一个答案,病人就会照做。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心的沟通。”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医学的温度。
我的导师:那盏照亮神经科学与医者之路的明灯
神经病学 谢冬澍 导师:唐亚梅
在病房里,她教我“听见”疼痛的声音。每当我跟随她查房,总能被她那份非凡的耐心与专注深深打动。她总会在病床前驻足,微微俯身,与患者的视线平齐,用温暖的手轻轻握住对方,认真倾听每一句诉说。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或语气的变化,从中敏锐地捕捉那些难以言表的痛苦与焦虑。她常说:“症状只是表象,背后是一个个正在经历煎熬的人。我们不仅要看清疾病,更要读懂他们的痛苦,用医者的仁心,为他们点亮希望的灯火。”
在成长路上,她是为我们“量身裁衣”的规划师。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很上心。她根据我们的特点,为每个人规划了不同的成长路径。对我,她建议说:“你在数据挖掘方面很有潜力,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对另一位擅长基础研究的同学,老师则鼓励她往实验方向发展。她还经常为我们创造学习机会,推荐我们参加学术会议,介绍我们认识领域内的专家。老师常说:“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我的任务不是复制另一个我,而是帮助你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术德兼修,临研并重——颂吾师杨睿教授文并序
骨科学 陈源权 导师:杨睿
今吾已能独立诊疗肩袖退变之疾,亦能稳步推进博士论文之课题。每一步成长之迹,皆印公之身影;每一次进步之喜,皆沐公之教泽。临床诊室中,公教吾 “辨症溯病理,研用相济”;实验室里,公引吾 “探衰老机制,精益求精”;生活路上,公为吾 “迷时指津渡,喜时嘉勉”。古人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吾何其幸哉,得遇公这般 “既授业、又传道、更解惑” 之伯乐——公以自身为炬火,照亮吾 “医研共进” 之征途;以师者之高德,塑造吾 “笃行济世” 之医品,更以长者之仁,护吾人生之路温暖前行。
核医学里的师承之光
核医学 严江玥 导师:李丹
深夜的电脑屏幕醒着,
您把咖啡杯变成教具,
“影像不是冰冷的雪原,
每处光点都在呼吸”;
我们学会聆听沉默的代谢。
文献丛林里迷路时,
您标出星斗般的路标,
组会桌上的辩论赛,
您悄悄撤去权威的座椅,
让思维长出翅膀。
现在我已能独自
解读多种疾病的谜图,
却在每个诊断岔路口,
听见您的声音在回响:
“永远要做患者的北斗”。
诊室里的微光
骨科 庄历威 导师:李春海
随后,他转向一旁的我,目光里带着温柔和鼓励:“来,你来做体格检查。”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虽然课本上的步骤早已烂熟于心,技能考试也顺利通过。可面对真实的患者,特别是看到他痛苦的表情时,我心里一下子没底了。既想抓住实践的机会,又害怕自己动作生疏,检查不到位或者弄疼了他。我站在检查床边,一时踌躇,不知所措。教授看出了我的顾虑,他先是对患者宽慰地笑了笑,然后对我说,声音清晰而笃定:“读了那么多年书,理论知识扎实,现在就是实践的时候了。相信自己,尽管去做,我在旁边看着呢。” 教授的这句“我看着呢”,像是一颗定心丸,瞬间给了我尝试的勇气——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后盾,更是心理上最坚实的依靠。
以灯为引,师心共照
耳鼻咽喉科学 周子备 导师:司瑜
这时,手机铃声响起——第四台手术的患者已经被推进准备室。她合上稿子,说:“先到这里,晚上我们再改一轮。”说完,重新戴上手术帽,理了理洗手衣,转身走回无影灯下。那背影干脆利落,仿佛从科研的显微镜世界,一瞬切换回了手术的显微镜世界。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种在临床与科研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不只是耳科医生的职业要求,更是一种对时间、精力与责任的极致平衡——在她身上,精确与温度从不相互排斥。
像这样手术间隙汇报的场景,在我们组其实并不罕见。老师常常在门诊结束的空档翻阅最新文献,深夜时分,她会发来一条不长的语音:“我看了下图表,可能需要加一组亚组分析。”语气不急不缓,却总能让我立刻从困意中清醒过来。对老师而言,科研从不是与临床分隔的两个世界,而是同一条河流的两岸——白天在手术台上为患者解决问题,晚上在电脑前追寻更深的答案。
急诊室的“定海神针”与“引路明灯”——记我的导师与我的成长之路
急诊医学 徐云丰 导师:余涛
急诊科时刻上演着生死时速,而导师总是那个最令人安心的“定海神针”。最难忘那例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心脏骤停、继而出现心室电风暴、严重酸碱电解质紊乱的危重患者。监护仪上紊乱的电活动波形刺眼地跳跃着,床边血气、生化、肌钙蛋白I危急值不断,气氛紧张到极致。在场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导师眉头紧锁,目光如炬,紧盯屏幕,语速快却无比清晰地下达指令:“立即建立外周及中心静脉通路!反复电除颤!准备胺碘酮负荷量!同步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联系ECMO团队行体外循环治疗!……”他的指令精准而果断,每一步都直击要害。他站在抢救床旁,仿佛风暴中心最平静却最有力的那一点,统筹全局,调动所有资源。在那漫长而又短暂的数十分钟里,我亲眼见证了精湛医术与强大心理素质的结合。最终,患者的心律终于恢复了窦性,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那一刻,导师疲惫却欣慰的眼神,让我深刻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千钧重量,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急诊医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医学的殿堂,
因你们的耕耘而灯火长明;
生命的课堂,
因你们的引领而希望丛生。
在此,
向每一位在岗位上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的老师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节日祝福!
(文/图 教务部研究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