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丨致敬青春引路人——优秀青年教师风采展
前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白衣为甲守护生命,以师者之心传承医道。诊室病房里,他们以身为范,倾囊相授;无影灯下,他们严谨细致、传递匠心;实验室中,他们求真探索,启迪智慧;三尺讲台上,他们娓娓道来,点燃理想。他们是医者,也是师者,仁心与仁术在他们手中交融,责任与希望在他们眼底延续。
九月秋光,师恩如泓。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那些默默扎根于临床与教学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讲述他们如何以医术传递温度、以教学播种未来。
一直以来,我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
在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中,我院参赛教师(团队)凭借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卓越的教学反思与创新能力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脱颖而出,其中,课程教学赛道妇产科邢一春获公选课组特等奖,儿科刘婷华获医科组一等奖,外科范新祥获全英组二等奖;教学创新赛道妇产科方庭枫参赛团队(团队成员:潘萍、凌小婷、杨刚)获中级组一等奖、儿科李平甘参赛团队(团队成员:周敦华、梁立阳、张丽娜)获高级组二等奖、神经科雷鸣参赛团队(团队成员:何柏萱、彭素丹、陈颖)获高级组二等奖。
在毕业后医学教育领域,儿科张丽娜获中国医师协会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演讲比赛(指导医师组)一等奖;麻醉科张静获广东省2025年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模拟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情境模拟赛道 一等奖。
荣誉的获得,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师团队在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剖析、教学方案制定、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秀能力。
优秀青年教师风采一览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教学赛道)
妇产科 邢一春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教学道-公选课组) 特等奖
坚守教育初心,以生为本,精进专业,站稳三尺讲台,助力学生成长。
个人感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够参加本次教学比赛并荣获特等奖,我深感荣幸,也获益良多。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教学能力的锤炼,更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始终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和价值的塑造。在面向医学生或跨学科背景的学生时,如何将专业的医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始终是我关注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清晰的图示、真实的临床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理解复杂的医学机制和临床思维,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提升。我坚信,教学是一场温暖的陪伴和共同的成长。每一次课上的互动和课后的提问,都在推动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支持和信任我的人,未来我也将继续秉持热爱,站稳三尺讲台,以更扎实的学识和更投入的态度,助力学生的成长。
儿科 刘婷华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教学道-医科组) 一等奖
初为人师登讲台,薪火相继心不惧;讲台虽小连广宇,青春热血共担当。
个人感言: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和青年教师,我始终坚信医学教育是温暖的接力,既要传递仁心仁术的灯火,也要为学子照亮未来的远方。
此次参赛,不仅是我个人的教学展示,更是整个儿科教学团队智慧的结晶。备赛过程中,前辈教师们倾囊相授,一次次耐心听课、评课,将他们积累多年的临床思维与教学艺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这份“传帮带”的深厚传统,体现的正是儿科医学严谨求精、甘为人梯的精神底色,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不仅是个人事业,更是集体力量的传承。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探索更高效、更生动的教学模式,将儿科知识化繁为简,从而提升课堂效果。参赛让我更加坚定,教学是传承中的创新,是集体智慧的凝聚,更是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值此教师节,衷心致敬所有坚守育人初心、拥抱教学创新的同行者们!
外科 范新祥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教学道-医科组) 二等奖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教学道-全英课组) 二等奖
中山大学第十八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特等奖
微微烛光,照亮前方。
个人感言:去年底我参与了为期两个月的《外科学》临床医学本科生见习带教,这届同学们和我们入学相差十余年,他们的朝气和活力深深感染了我,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也是我参与这次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的动力。授课大赛是需要精心准备,才能取得好成绩,但这些其中蕴含的理念和方式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身体力行,在比赛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非常感谢外科学教研室优秀的教学传统,在参赛的过程中,教研室的前辈和兄长给予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教学是需要用心付出的工作,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来到我们这里,不应该辜负同学的期待。和星光闪耀的名师名家相比,我们取得的这点小成绩微不足道,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愿做一颗微微烛光,照亮同学们前行的路!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赛道)
妇产科 方庭枫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赛道) 一等奖
践行健康理念,创新通识教育模式。
个人感言:《大学生与生殖健康》通识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OBE教学理念为引导,融合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多学科视角,构建多维度思政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与综合素养。此次参加中山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不仅是对课程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与提升之旅。在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逐步形成了“认知破壁-情境赋能-实践转化”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大赛的平台,我们对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进行了系统复盘和深入反思,进一步明确了优势与改进方向。此次参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教学创新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核心动力。唯有持续探索、勇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回应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出兼具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
儿科 李平甘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赛道) 二等奖
叙事有声化春雨,人文无界育仁医。
个人感言:作为一名医学教育领域的青年实践者,我始终探索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医学训练,此次参赛于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反思机会。
课程以叙事医学“小红花”跨学科协同模型为核心,通过1:1医科及非医科学生协同、模块化叙事训练和AI双轨评价,推动学生从“技术执行者”转变为有温度的“医学翻译官”。我们致力于实现“医学社会化启蒙,专业医学化赋能”的主旨,构建医学人文素养的“孵化器”、跨学科协作能力的“训练场”与照护者社会化的“启蒙课”。我的教学理念坚持“叙事为魂,技术为体”,倡导在疾病故事中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此次比赛更让我坚信,医学教育应让科学理性与人文共情协同生长,为健康中国培养善倾听、勇担当、蕴力量的复合型人才。
神经科 雷鸣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赛道) 二等奖
秉持初心,持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
个人感言:我们团队在八年制神经病学课程改革中融合VR、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和ChatGPT问答等技术,构建了强调“教—学—评”闭环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通过VR直观呈现神经解剖、病例库模拟罕见病例弥补见习不足,并利用自适应学习实时推送个性化资源实现即时反馈;该模式帮助学生从碎片化记忆走向系统性临床思维转变,提高定位诊断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师从经验教学转向数据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本教学改革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印证了其创新成效,凸显了技术与理念融合的重要性,并坚定了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的信心。
住培教师风采
儿科 张丽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演讲比赛(指导医师组)一等奖
广东省医师协会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演讲比赛(指导医师组)二等奖
以教育家精神为帆,驶向儿科医学教育的星辰大海。
个人感言:
二十年前,我以一名医学生的身份踏入中山大学。从见习、实习,到硕士、博士,再到留校执教,我在这所百年老院的浸润中完成了从“求知者”到“授业者”的身份转变。临床教师,于我而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荣耀。还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讲授《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时的紧张与忐忑。为了那短短四十五分钟,反复备课、试讲,在儿科教研室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打磨。正是那样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一群人的共筑。我有幸与中大学子并肩成长,他们的信任与期待,鞭策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我始终相信学术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唯有持续学习、不断钻研,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奔赴,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致敬每一位坚守讲台、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愿我们以教育家情怀为帆,以医学使命为舵,携手驶向医学教育的星辰大海!
麻醉科 张静 主治医师
广东省2025年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模拟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情境模拟赛道 一等奖
医者仁心的薪火相传 住培教育的匠心坚守。
个人感言:“麻醉工作中,生命安全无小事。”这是我常对学员们说的一句话。对我而言,带教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与精神的延续。一名住院医师的成长,既需要理论学习和临床操作的反复锤炼,也离不开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陪伴。在带教的旅程中,最让我欣慰的,是见证他们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立守护患者的麻醉医生。许多学员在完成模拟训练后告诉我,当在真实临床环境中遭遇类似突发情况时,他们变得更冷静、思路更清晰,团队协作也更有默契。这正是模拟教学的意义所在——让年轻医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提前面对风险,从而在日后真实的挑战中多一份从容与自信。未来,我愿始终怀抱这份初心,把对麻醉事业的热爱,化作点燃每一位学员成长的火种。
桃李成荫,荣光熠熠。
每一份荣誉,
都是我院教师以匠心守初心、
以实力育英才的生动写照。
未来,
逸仙教师们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之使命,
将平凡课堂变为非凡梦想的起点,
以更卓越的教学谱写医学教育新篇章!
(文/图 教务部教学科、继续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