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褪下白大褂,这还是你熟知的那个TA吗?
白衣丹心解沉疴,无影快刀除隐患。踏入病房脚下带风,问诊时察言观色、见微知著。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医师。其实,他们除了治病救人,还有许多“隐藏技能”。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多面医师”。褪下白大褂后的他们,也在用力拥抱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角落,守住心中一方净土。
多面医师——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 王捷教授
在王捷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桌子时常摆放着他的笔墨纸砚。工作之余,王捷教授喜欢写写书法,这既是一种让他静心的方式,也让他在放下手术刀的时间里,依然能锻炼手部力量。
“一个人到了一定岁数,一些生理机能在慢慢地减退,包括视力、手眼配合的能力。虽然拿着手术刀的时候是在手眼配合,但是你放下手术刀的时间更长,这段时间你怎么保证手眼协调,这就需要一个载体,而书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王捷教授笑着说道。


王捷教授练习书法已有4、5年时间,闲暇时抄写《心经》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他握着毛笔,就如同握着手术刀,每一笔都稳而有力、游刃有余。
回望自己35年的医师生涯,王捷教授有不少难忘的时刻。其中一个就是他刚从一位普通医生变成科室主任的时候,当时肩上挑起了重担,他就对自己说了两句话:不要因为自己无能而耽误了这个科室;也不要因为自己太强势,大树底下不长草,而毁掉科室。


对于年轻一代的医生,王捷教授希望他们珍惜机遇,立足于医院提供的平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干,既要为科室添砖加瓦,也要对自己负责。
多面医师——口腔科主任医师 李劲松教授
在一群查房的医生中,你也许能一眼看见李劲松教授,因为他往往是人群中最高的那一位。拥有这样的身高优势,他在篮球场格外自如,成为了防守队员难以阻挡的投篮高手。
作为广州市篮球协会副秘书长,李劲松教授已有三十余年的球龄。从高中就开始打篮球的他,曾获得卫生部属医学院校篮球赛亚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赛亚军等多项荣誉,工作后也多次获得医院篮球赛冠军。


即便现在工作很忙,李劲松教授每周都要抽空打1至2次球,篮球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在球场上叱咤风云,在手术室里也一样所向披靡。从医32年,让李劲松教授最难忘的一次手术,是2012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的国内首例3D打印技术支持下的颌骨功能性精确重建手术。正是拥有这样敢为人先的态度和实力,李劲松教授成为了许多病人以生命相托的“守护神”。


回忆起自己刚入行的时候,李劲松教授后悔自己因为没有早点明确专业方向而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光。因此,他希望年轻的医生能早立目标,并能够持之以恒付诸努力。
多面医师——眼科主任医师 蓝育青教授
人们常说,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相机就像是人类的第二双眼睛,在镜头里我们能捕捉到许多转瞬即逝的美妙画面。作为眼科医生,蓝育青教授喜欢用相机去探索世界的美。对于她来说,相机的镜头和人的眼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接触摄影的这两三年里,蓝育青教授加入了全国眼科医师摄影群,常常在微信群里和全国各地的眼科医生交流摄影心得。她的作品曾在第二届中国眼科女医师协会等摄影展上展出。在她办公室的墙上,就挂着一幅她拍摄的作品,照片里两只海鸥展开双翅在蓝天里翱翔。

蓝育青教授摄影作品
出生在医学世家的蓝育青教授,从小就对医生这份职业无比向往。“我的外公、妈妈都是医生,爸爸也是学医的,小时候住在院子里的邻居都是医生。我觉得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很神圣、崇高,所以一直很向往。”
在过去26年的医师生涯里,蓝育青教授为许多眼疾患者带去了光明。


在这些病人中,有一位让她印象非常深刻。他是一位年近70岁的退休老干部,在十多年前蓝育青教授为他治好了青光眼,此后每年逢年过节老人都会为科室送来食物,而且每次放下东西就走,仅留下一张感谢卡。这样的举动让蓝育青教授很感动,也激励着她发挥自己所长去治愈更多患者。
多面医师——口腔正畸科主治医师 鲁颖娟
在为患者修牙补牙的时候,鲁颖娟医生眼睛里专注的眼神,和她画画时是一模一样的。从幼儿园开始接触画画,鲁颖娟医生学过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等各种形式的绘画。
对她来说,画画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我高考结束后画了一整本素描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有的时候哪怕画一朵玫瑰,就对着样板图慢慢地画。”


虽然现在工作很忙,鲁颖娟医生依然会在周末抽空去上油画课。对于画画的喜爱,也投射出她对于美的追求,这也是她之所以会成为一名牙医的原因。
“特别难忘的是我研究生复试的时候,那时我们口腔科的主任问了我一句,你为什么要学正畸专业,我就说——为了美。当时全场的老师都很惊讶,为什么我给出这么简短的回答。”鲁颖娟医生说道。“但这是事实,很多时候我刚接触病人时可能他们的牙齿并不好看,但经过治疗之后他们恢复了自信美丽的笑容,这是我最难忘的时刻。”


鲁颖娟医生的丈夫也是一名医生,由于两人工作都很忙,他们一岁多的儿子主要交给父母照顾。“父母都是全力在支持我们的工作,我很感谢他们。我希望他们能保重身体,这是最重要的。”
多面医师——妇科肿瘤医师 谢晓飞
奔跑,不是为了到达,而是为了享受沿途的风景。对于跑步达人谢晓飞医生来说,曾经每个月跑200公里是他习以为常的事情。相比马拉松,谢晓飞医生更青睐越野跑。他曾参加过百公里的越野赛,连续20小时奔跑于山林之中。或白天或黑夜,或暴晒或大雨,或泥泞或积雪。挑战身体的极限,收获内心的喜悦。
结合自己的职业,谢晓飞医生也常常在参加比赛的同时提供赛道医疗服务,为不少在跑步途中出现身体不适的选手提供紧急的医疗救助。


谢晓飞医生在妇科肿瘤病区工作,他见过许多癌症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康复出院,但也有一些病人成为了他心中的遗憾。“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23岁的女孩,她是宫颈癌晚期,手术之后肚子上因为肿瘤复发烂了个洞。当时大家都知道她已经没什么希望可以治好了。”
那时谢晓飞医生负责每天帮她换药,因为渗液太厉害,几个小时就要去换一次。但每次他都难以面对那双充满求生欲望的眼睛,直到后来女孩也慢慢放弃了。“有一天我去换药,她盯着自己肚子上的洞,突然说了一句:我不想活了。那一瞬间,我镊子抖了一下,棉球掉落地上。我知道,这一年多对她来说生不如死,但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还是好难过。”


那是2016年中秋节前,女孩知道自己无法继续治疗,提出想回家过节。“她回家住了一个多月,11月初就去世了。”谈起这些过往,谢晓飞医生眼里满满是遗憾,但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更加清楚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多面医师——康复医学科治疗师 彭静文
在院本部急诊三楼的康复治疗室里,有一台缝纫机特别引人注目。治疗师彭静文在这台缝纫机上为许多患者缝制了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压力套件,用于治疗患者身上的水肿和疤痕增生。

“最开始科室没有缝纫机,我们也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服务。有一次有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女孩脊髓损伤,因为找不到适合她的腰围,我们就用两条毛巾和低温热塑板材给她徒手缝制了一个mini腰围。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慢慢开始给病人缝制一些三角巾、固定带、压力手套等。后来我们科的一位同事捐赠了一台缝纫机,我及我的搭档就开始自学使用缝纫机。”

彭静文缝制的压力套件
如今,彭静文每周会为病人制作3-4个压力套件,根据难易程度不同,每次需要20分钟到4个小时不等。“看到病人佩戴着我所缝制的压力套件,第一反应是担心,怕有些位置不合适,会给病人带去二次损伤。当看到病人的症状因为佩戴压力套件而有所改善时,我才能松一口气。”
在制作过程中,彭静文要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成品。由于每个患者瘢痕的位置、形状多样,为了让瘢痕均匀受压又不影响肢体血运,在设计画图时很有挑战性。

在科室工作的七年时间里,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一位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患者,经过科室重症康复团队的促醒治疗后,有一天突然苏醒了。后来经过运动康复,这位患者恢复了正常人的状态。“有不少经过我们团队治疗康复出院的患者,后面又陆续回来看望我们,跟我们分享他们康复后生活,每一个都让我感动。”
为医者,存仁心。一袭白大褂,一把柳叶刀,是责任也是信念,是工作也是希望。他们,是我们所熟悉的医师,又是不一样的医师。他们用心生活、重视生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他们怀着严谨的态度,感悟生命的真谛,探索生命的意义。(文/图 党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00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