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声音嘶哑喝水都呛咳,医生特意帮她填充好了一侧声带

编辑:党办 发布日期:2022-04-22

每年的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声音就像“第二张脸”,嗓音问题往往格外引人关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咽喉头颈专科主任梁发雅副教授介绍了团队遇见的一个特殊案例:饱受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困扰的10岁女孩小妮在接受了“右侧声带填充术”后,恢复了清亮、稳定的嗓音。

 

开颅术后发声费力,10岁女孩越来越内向

3年前,小妮因为“巨大右侧桥小脑角肿瘤”在外院接受了开颅手术,并在术后出现了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导致出现声音嘶哑和饮水呛咳等症状。受发声费力、说话沙哑的影响,小妮无法和其他小朋友正常地交流,吃东西也常常呛咳不止。这让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妮越来越内向,慢慢地羞于在公众场合讲话,也不愿与同学交流。小妮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后的1年多里,妈妈带着小妮四处求医,治疗效果却不如人意。

经朋友介绍,小妮妈妈带着小妮找到了梁发雅副教授,经过详细的喉功能评估,医生发现小妮右侧声带由于失去了神经支配,不仅不能运动,还出现了萎缩的情况,发声时双侧声带无法完全闭拢,导致有严重的漏气,同时由于声门闭合不全也导致容易饮水呛咳。

由于术后时间已经很长,神经自身功能康复的可能性比较低,梁发雅副教授指出,目前只有通过手术将声门闭合不全的问题解决,才能让小妮恢复正常的发声和吞咽功能。

 

微创手术填充声带,医生助她恢复清亮嗓音

完善检查并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医疗团队决定在小妮腹部取其自体筋膜和脂肪行“右侧声带填充术”,这样右侧萎缩的声带会变得丰满,声门就能完全闭合,而且这个方法简单微创,如果声带出现再萎缩还可以重复操作。

接受手术后的第二天,小妮讲话的声音明显变大,自己也感觉讲话不费力了,虽仍有少许沙哑,但小妮对嗓音恢复充满了信心。术后2个月复诊时,小妮的声音已经恢复正常,喝水也不呛咳了,终于能和好朋友们开心地说笑,久违的笑容又回到了小妮的脸上。在手术后2年的随访复查中,团队欣慰地了解到小妮声音依然清亮且稳定。

 

声带麻痹困扰这些人群,成因复杂多样

梁发雅副教授指出,甲状腺手术、颈部手术、颅底手术、胸部手术等术后人群可能会因为迷走神经或喉返神经受损而造成声带麻痹。单侧声带麻痹临床表现多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双侧声带麻痹还可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来说,声带麻痹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两种。中枢性声带麻痹的成因包括脑血管出血、血栓形成、脑肿瘤等;迷走神经颅内段位于颅后窝,可因肿瘤、出血、外伤、炎症等造成损伤。而周围性声带麻痹的成因更为复杂,包括:

①创伤:包括颅底或颈、胸部外伤;医源性损伤,包括甲状腺手术、颈部手术、颅底手术、颈前入路颈椎手术、胸部手术等;

②肿瘤:包括颅底肿瘤、颈部肿瘤、胸腔病变、放射治疗并发症;

③炎症:由流感、麻疹、疱疹、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炎。

④先天性:产后即发现的声带麻痹,排除产伤引起,如Ortner综合征。

⑤特发性:不明原因导致的如神经脱髓鞘等病变引起的声带麻痹。

⑥其他:铅、砷、乙醇等中毒

 

失声了,早期的康复训练、手术干预很重要

梁发雅副教授介绍,对于有明确病因的声带麻痹患者,应积极解除病因,包括抗炎消肿、减除肿瘤压迫、清除血肿、保护神经等。同时酌情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炎、扩血管药物及物理治疗等,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医生也会对这些患者进行发音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尤其在单侧声带麻痹的治疗中,早期的发音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单侧声带麻痹半年以上的患者,一般认为神经功能恢复的概率较低,可以进行手术改善声门闭合,提升发音质量、减轻误吸。现在临床上手术方法包括喉返神经修复、颈袢神经移植、神经肌蒂植入、声带填充及喉部框架手术等,其中声带填充是相对微创和简单的方法。填充的筋膜和脂肪来源于患者自身,无过敏、排异,取材方便,来源便捷、丰富,更重要的是组织相容性好,与声带的组分和黏弹性相近。

案例中小妮的单侧声带麻痹是由于接受了巨大右侧桥小脑角肿瘤手术后,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梁发雅副主任医师介绍,除了颅脑手术外,该院接诊比较多的还有甲状腺手术后声带麻痹患者,这些患者在得到全流程的规范处理后基本都能恢复嗓音,自信地回归社会。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黄睿 张阳 杨金珊

 

点击阅读原文:

南方都市报(声音嘶哑喝水都呛咳,医生特意帮她填充好了一侧声带)

南方农村报(10岁女童脑肿瘤术后声音嘶哑,经声带填充治疗恢复自信)

健康100FUN(修复“第二张脸”,医生巧术助她摆脱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