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我院科研平台简介

                                                                                                 图  我院科研平台架构

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简称医研中心)成立于1999年1月28日,旨在建立一个高水平综合性的医学科研基地,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实验场地、设备平台和技术支撑。成立初期占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米,随着我院科研实力的增强及人员的增多,场地资源严重紧缺。2016年,为解决实验室场地面积不足问题,医院启动场地拓展计划:(1)生物岛分部3000平方米实验场地,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装修及配置仪器设备(2017年7月正式启用);(2)院本部仁济路地块新建1万平方米科研大楼(2019年已动工);(3)精准临床免疫转化创新中心(2021年投入使用)。在未来5年,我院医学研究中心场地及设备均将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

  医研中心现有实验场地4500多平方米,包括院本部实验室、广州国际生物岛分部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北校及东校区实验室。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数量已超1040台套,总值已经超过1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贵重科研设备约80台套,合计资产超7000万元。建设完善了核酸检测分析、细胞高分辨成像分析、细胞分选分析、质谱检测分析、动物研究及影像分析、医学大数据分析等设备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可网上预约使用。

  实验室已经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了长效培训和交流机制,配备了智能化的仪器预约管理系统,使实验室运转有序、仪器高效利用、提高研究者的科研效率。同时,实验室非常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于仪器设备建立了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生物芯片,肿瘤资源库,动物影像学,细胞分选,新药临床研究肿瘤医学大数据,原代肿瘤和间质细胞培养,活细胞观察,高通量二代测序建库,IncRNA表达检测,IncRNA 与蛋白质,DNA, RNA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人源化小鼠模型等技术平台。

  医研中心现拥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专职高级职称人才近30人。近5年来,医学研究中心承担科研基金项目60余项,总经费4000万元以上,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面上项目30项,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申请专利14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逾200篇,其中包括有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vance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杂志。

  作为医院公共科研平台,医研中心承载着我院学科建设,在中山大学及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获批建设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实现我院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突破。在此基础上,相继获批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广东省国际合作平台(2015年)。2016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该基地的认定实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级科研基地零的突破,标志着科研平台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本院今后开展深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保障。

 

临床研究中心:

     临床研究设计部:

    临床研究设计部(简称“设计部”,原“临床试验设计部”)于2017年成立,主要负责非注册类临床研究,尤其是我院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设计部配备了主任1名,副主任2名,秘书1名,统计学专业人员1名,专职临床研究协调员2名,同时聘请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客座教授1名。

    设计部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了《非注册类临床研究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非注册类人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临床研究培育项目管理办法(修订)》(2017年修订)、《关于配备院内临床研究协调员(CRC)的有关说明》等管理制度,对临床研究从受理、学术审查、伦理审查、合同管理到经费管理、质控、结题等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管理,并自主建立临床研究信息化管理系统,打破科研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可溯源、高效管理。为提高研究者临床研究水平,设计部定期举办逸仙临床研究沙龙和专题辅导,邀请国内外专家从临床试验设计、数据管理、促进成果产出等方面对我院临床研究人员进行多方位的培训,目前已开展17期。我院在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肿瘤相关疾病等领域开展自主研究,共获得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35项,逸仙临床研究培育项目立项70项,受理各类非注册临床研究上千项,并获批第一批(2018年度)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泌尿系统疾病领域)和第二批(2019年度)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领域)。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我国卫生部首批认定“临床药理基地”,1986年获批消化内科专业和皮肤科专业,1998年获批心血管内科专业和内分泌内科专业。2009年我院9个专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资格认定,2013年新增9个专业,2019年又新增12个专业。

自备案制实施以来,我院共计36个专业组备案成功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质,46个科室备案获得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包括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等,基本涵盖了我院内外妇儿医技可能涉及开展药物、器械临床试验的专科。

现机构主任为林天歆教授、副院长,机构办公室现有专职人员10余人,全面负责注册类临床试验项目的管理。我院临床试验立项流程清晰,伦理审查频次高,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保证了临床试验在我院高效高质量的开展。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院药物临床试验目前在研200余项,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在研50余项,由宋尔卫院士、严励副院长、黄健主任等牵头国内外多项创新药的临床试验,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I期临床研究中心:

在国家鼓励药物创新研发的重大革新举措背景下,我院整合了雄厚的基础研究平台以及丰富的临床资源,于2018年9月启动了I期临床研究中心,主要涉及范围:创新药物I期临床(人体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动/药效动力学(PK/PD)研究、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遗传药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药物代谢组学研究等。

经过2年的迅猛发展,截止2020年9月,I期临床研究中心实现了我院国际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零突破,承接或开展临床研究52项,包括13项生物等效性试验,39项Ⅰ期临床研究;其中,牵头6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2019年9月,顺利开展我院首例治疗性CAR-T临床研究。

2020年,中心主任姚和瑞教授带领I期团队,成功申报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GCP示范性平台(经费:1440.96万元)。目前,I期临床研究中心已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新药专项示范性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课题工作要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要求,配备了试验实施所需的研究团队、软硬件设施、信息化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可为为高新医药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服务。

随访中心:

    2016年我院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成立,为更好地辅助和保障各肿瘤外科的诊断治疗和术后康复跟踪,我院随后成立随访中心。我中心隶属于临床研究中心,服务于临床科室,是基于医院层面的疾病注册随访部门(hospital-based disease registry)。目前团队成员有7名,均有丰富的随访工作经验,分别来自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及统计等专业人才。

    随访中心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设施方面,建设适用于全院病种队列的随访平台(软件);二、人员方面,建立合理、经济的随访用人模式;三、建立及维护医院层面的单病种队列数据库,对随访患者实行注册管理,开展长期常规随访,协助各临床科室做好疾病全程管理,为临床科研提供基础数据。整体上,随访中心实现覆盖全院病种的随访工作,协助临床科室开展科研随访,做好病种队列的患者随访管理。同时,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医疗保健关系,跟踪患者出院后的疾病转归情况及远期疗效,为医护和患者提供大数据的治疗参考和健康宣教。

    人工智能研究室:

    我院人工智能研究室立足于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定位,基于精准医学时代的医学大数据,致力于人工智能新技术及转化,我院在该领域研究成果卓著,近年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Clinical Cancer Research》、《Ebio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等。2020年由我院林天歆教授团队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人工智能CT快速诊断平台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经广东省科技厅向联合国推荐并全球推广,目前下载量接近300万次,相关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Cell》。

    人工智能研究室现已组建内部研发队伍,联合外部团队合作,为全院人工智能相关课题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算法及算力支撑,知识产权、专利等法律咨询,推动全院各科室人工智能科研项目的顺利运行和成果孵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智能随访及规范化保障,构建精准医学人工智能模型、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医疗可穿戴技术及创新设备、医疗技术的算法及其工具研发等。

    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

    随着现代生物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学大数据正以几何级数飞速扩增,医疗系统更是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比如电子病历、病理图片、心电脑电信号、CT/MRI等影像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成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也是开展临床科研的重要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对疾病准确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是医院科研平台建设的重点,其主要任务包括:有效整合高质量的医院及公共数据库的生物组学及医学大数据,建设面向全院的数据存储、检索及计算分析平台,为临床科室大数据分析挖掘提供服务,全面支持医院临床科研的需求。目前,大数据平台已整合PB级数据资源,并建成10台计算和数据分析服务器。

 

医工融合研究中心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推动医学应用与理工科技的紧密联合,结合我院打造“一流研究型医院”的切实目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于2020年1月正式成立医工融合研究中心。中心下设医疗器械研发部、生物材料与3D打印部两个专业平台。

基于“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共谋发展”的理念,中心依托院内临床科室和院外战略合作伙伴,与各临床科室、生物岛实验室、中山大学理工学院、相关医疗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优势医学应用与理工科密切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中心以搭建融通智慧、协同创新、共谋共赢的科技合作平台为己任,通过战略合作伙伴优势资源互补,构筑高层次医工融合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多元化的灵活用人机制,荟萃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通过应用与开发全链条布局,建设涵盖创新医疗产品关键技术攻关、医学产品开发、医用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医工融合,走进智慧医疗新时代”这一主题,医工融合研究中心聚焦3D打印、智能化医疗器械、生物材料、骨修复/组织工程、靶向药物纳米载体等重点研发领域,同时不断创新医工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探讨国内外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前沿,共同分享新时代智慧医疗背景下医院管理与改革的新进展、新趋势、新经验,努力搭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服务平台,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能,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