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南方日报】“救命”设备引发“要命”感染,广州医生为阿姨拔除整个心脏起搏系统

编辑:党办 发布日期:2022-08-09

65岁的李阿姨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十几年前就装上了三腔起搏器(CRTD)以维持正常生活,并在起搏器电池衰竭后接受了更换手术。没想到,术后感染成为她奔波求诊的开端。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为李阿姨完全移除整个心脏起搏器系统,手术难度之高属国内罕见。用于“救命”的心脏起搏器,为何却引发“要命”的感染?

 

电极已与血管“长在一起”

李阿姨确诊“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已经十余年。在江西老家植入了三腔起搏器后,其心脏功能基本恢复,走路后气促的情况得到改善,可以正常生活。2020年,起搏器的电池耗竭了,李阿姨接受了起搏器更换手术,然而一个月后,起搏器切口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破溃,并发严重感染。

往后的两年多时间,李阿姨整个家庭辗转江西、上海等地求医,尝试过局部清创等保守治疗手段,仍不能控制感染。最后,她和家人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植入心脏的器械一旦感染,轻则局部感染、伤口不愈,重则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为保安全必须拔除整个体系。”该院副院长、教授陈样新说。

作为团队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王景峰一下子点出问题的关键:“最大难点在于拔除那条植入左室心外膜表面的主动固定电极4195。”

起搏器电极需要从静脉血管一直延伸到心脏里,其粗细和面条差不多,而上腔静脉的直径可达2厘米。在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一条血管里通过3条电极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放入5条以上,才可能阻碍血流。

而这条左室主动固定电极4195有点不同,为了把自己牢牢固定在左心室心外膜,它的基部有几处像伞一样的结构,进入正确位置后可以打开、固定,多年后会和血管组织长在一起,导致拔除的难度和风险极高。该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教授周淑娴介绍,目前全国仅有一例成功完全拔除和几例临床拔除(大部分拔除,尚遗留电极残端在冠状静脉腔内)的报道。

 

用“微型盾构机”实现分离

7月29日,手术在心导管室开展,由陈样新、周淑娴和该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麦憬霆一同上台操作。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心血管外科教授华平在现场全程支持,心包穿刺包、开胸包、心脏彩超等都在床边备用,随时可以开展外科手术。

手术团队利用锁定钢丝、EvolutionRL机械鞘管以及套叠式扩张管等技术,在分离黏连组织的同时避免造成血管和心脏的破裂。

“这套设备就像一台‘微型盾构机’,最前端有刀片,可以慢慢地分离与电极长到一起的血管组织,又不导致血管破裂。”陈样新介绍,这个过程在造影下进行,医生并不能直接看到分离过程,手术很大程度上依赖“手感”。

经过细致的操作,团队较为顺利地拔除了右心房电极,也小心谨慎地拔除了比较困难的双线圈右室除颤电极。最大的难度还是左心室主动固定电极,术中李阿姨多次因为心脏的牵拉而出现心率减慢、血压降低。陈样新和团队及时调整手术策略,微调导管和牵拉角度等,终于把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左室主动固定电极成功移出体外。

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心包积液,表明在分离拔除导线过程中,血管和心脏没有明显损伤。但李阿姨目前还不能出院回家,完全拔除起搏器系统后,她需要接受约2周的抗感染治疗,然后重新安装心脏起搏器,以达到治疗其心脏疾病的目的。

作为华南地区最早开展起搏器植入的心脏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起搏器植入感染率在0.1%以下,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李阿姨这样的术后感染。同时,该科也是华南地区最主要的起搏器电极拔除中心,建立了一整套技术流程规范,具有丰富的拔除经验,每年开展相关疑难手术十余例。“未来,我们还计划引进更先进的激光拔除装置,继续提高起搏器拔除的技术水平。”陈样新说。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钟哲

【通讯员】张阳 黄睿 麦憬霆

 

点击阅读原文:

南方日报(“救命”设备引发“要命”感染,广州医生为阿姨拔除整个心脏起搏系统)

南方都市报(心脏里“倒拔杨柳”,起搏器致感染后成功实施整体移除术)

羊城晚报(心脏一度被牵拉移位了!这例高难度完全移除起搏器系统手术在国内罕见!)

广州日报(心脏起搏器引发感染!医生把植入她体内十多年的起搏器连根拔起)

新快报(高难度!与心脏、血管粘在一起的“救心”系统被成功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