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南方都市报】95、00后医学研究生顶上来了,正学着师长的样子拯救生命

发布日期:2023-02-06

实施全面精准防控《新十条》之后,奥密克戎毒株在羊城乃至更广袤的大地上张牙舞爪地露出了其狰狞的面容。与广大市民普遍易感一样,大量的医务人员也开始在与病毒的近身肉搏中倒了下来。医务人员感染性减员,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甚至普通的内外妇儿及亚专科医生们苦苦支撑着1800万人口超大型城市山呼海啸似的就诊需求。

此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84名临床型研究生们顶了上来,这些95后、00后一边默念着医者圣典希波克拉底宣言,一边勇而无惧地冲击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沿。

他、她们有的取消了自己的返乡申请,深入“阳性病房”参与重症救治;有的哭过鼻子追赶着老师、学长的医学脚步,治病救人;有的短短三个月就接手参与了三对超低体重双胎的救治,脐静脉穿刺这样的细致入微的精细操作从陌生到熟悉;有的为耄耋老人提供了全力帮助后,收获了比自己爷爷还年长老人的鞠躬致谢,于是回敬了一个鞠躬,恰如百年前梅腾更医生和中国小患者互相鞠躬那一幕,勾勒出了疫情大背景下医患和谐、齐心战疫的动人图景。

 

当九十岁长者向一个95后鞠躬致谢 他们感谢的是医生的付出

陈煜嘉,一名2021级临床医学全科学方向的研究生,是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正飞教授的学生。当新冠疫情冲击全市各大医疗机构,急诊科最缺人手的时候,他中午接到导师的电话,晚上就出现在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急诊科里。按照正常轮训,此时的他应该在儿科报到,但急诊更需要时,小伙子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急诊帮手。

虽然身份还是医学学生,但经历了本科的系统培训后,陈煜嘉和他的研究生同学早已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拥有医生、学生双重身份。得益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系统、全面又同时兼顾临床和科研的教学,这批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的基本医学操作是没有问题的。“再不济,对于门急诊里那些焦急的老年人,我也能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解释,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帮助。”

一次在带教老师率领下值一线班,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妻吸引了他的注意。老人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病,平常就医都是由儿孙陪同,可当儿孙们都出差却又有明显症状急需医院诊治时,两位加起来近两百岁的老人来到了医院,自行探索着医院的功能分区,挂号、就诊、找对应的病区都有点茫然无措。小陈顶上去了,为老人提供了全程指导和帮助。

老夫妻顺利完成了诊疗,临了特意找到了陈煜嘉致谢。朴实的老人感念于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的热心帮助,深深地向这个比自己孙辈还小的小医生鞠了一躬。“那一刻被尊敬和感谢的感觉真的让我特别有感触。”小伙子忙不迭给老夫妻回鞠一躬,画面像极了一百年前的梅腾更医生给中国小患者鞠躬的场景。

时空、身份、年龄都有些错落,但良好医患关系的动人图景在经历了100多年岁月后依然传承了下来。

 

00后医生将抗疫战场变成了快速成长的课堂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著名心内科专家陈样新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山大学按照“愿返尽返”原则,允许学生自愿提出返乡申请。

本学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有临床型硕士637人,截至1月9日共有284名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自愿“请战”留守医院,参加临床轮科学习,与老师们一起参与临床一线的接诊救治。2000年出生的郭泰然,是这群医学研究生中为数不多的“00后”,还只是内科学(消化系病方向)研一学生的他,就是其中一名学着师长的样子顶到了抗疫最前线的医学硕士生。

在老师指导下,他直接参与了一名90岁患者是新冠感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人的管理和救治,入院时血氧饱和度还不足80,已有明显气促,无法躺平。正在呼吸科轮科的临床医学(消化系病)研究生郭泰然承担起管床的责任,最后见证老人平安出院。“出院时老人一直说谢谢,让我很感动。”

对于医学生而言,课堂不仅仅是窗明几净、读书声朗朗的教室,在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这个特殊的期间,课堂变成了急诊、呼吸科、儿科、重症监护科这样的“战场”。在与疾病战斗中学习医学、固化抢救知识,年轻人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将自己从医学生的身份塑形为医生身份,就已然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很多新冠感染合并基础病后进入ICU的病人,意识还比较清醒,很难接受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作为研究生,我要负责跟他们详细解释用药和通气的必要性,告诉他们睡一觉起来后肺炎就会有好转,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去年11月和12月,临床医学(重症医学)研究生李昊燃在ICU轮科,为了给因新冠病毒感染而缺勤的同事们顶班,他放弃了大部分休息日。

 

哭着鼻子追赶师长的脚步 女硕士也可以变成女汉子

留守的医学硕士生都是勇于接受挑战的勇士,而留守下来的女医学硕士生也在践行着“医者”这两个字背后的高尚。

阿丽木热·尔肯来自盛产甜苹果的新疆阿克苏。作为一名内科学心血管内科方向的研究生,她也放弃了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因为本科教学模式上的差异,小姑娘刚刚来到心内科读研时各种不适应,自觉与师长差距很大的她,常常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哭鼻子,甚至有了情绪上的小状况。

但在羊城打响抗疫会战,医务人员大面积感染减员时,这个美丽的姑娘毅然留了下来,在带教老师,2020年援武汉专家王吉文的指导下,使劲地追赶着师长、学长们的脚步,在临床一线提升着自己的医学素养。

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研究生陈娟同样是一名女硕士研究生,本在影像科轮科学习阅片的女孩子,当急诊最缺人手时很快就顶到了急诊科EICU的关键位置。猛然间开始直面急危重症、直面生死,这个1996年出生的女生快速成长起来了。“一名特别危重合并了众多基础性疾病和多脏器重创的患者最后没有抢救下来,我当时特别的无力。只希望自己能够成长得快速点,再强一点,再有下次,结局能逆转……”

现实和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现代医学再如何突飞猛进却总有其力不从心的时候,当在老师、教授的率领下穷尽了各种方案去挽救生命却失败时,年轻医生们只能将这样的经历转变成知识,以期能更完美地抢救下一位患者。

儿科学硕士杨华清也是女汉子战斗团队中的一员,在参与一线抗疫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个25岁的姑娘成长成一名新生儿救治方面的熟手。半个月时间就接治3对早产超低体重儿的临床救治工作。脐静脉穿刺操作从生涩到熟稔,疫情和治病救人的责任,要求她必须快速成长。“我是学儿科的,在发热门诊遇到不少高热惊厥的儿童患者,在处理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感觉自己有了很大提升。”

 

这个城市感谢年轻医学生们的付出

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从带教老师到医院领导们都看在眼里,并从工作、生活、防护等多个维度来悉心维护着这群未来医学领域的栋梁。

为了关心关爱留院医学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及生活,医院党委书记古小红、副院长陈样新到临床一线直接找学生了解生活、工作情况,现场为他们解决问题;组织支部书记、科室主任及导师多关心关爱留下来轮科的学生;做好学生的疫情防护措施,为学生发放健康包,提供急需的药品、防疫物资等。农历新年将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还将为留院学生准备年夜饭。

“一些医学生受专业限制,急救技能相对缺乏,还有部分医学生是首次面对患者的死亡,产生了恐惧感。了解到这些问题后,我们请来医务科科长、急诊科副主任余涛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专家钟智勇教授两位专家,给学生做心理辅导讲座,同学们都觉得很受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务部主任、研究生科科长郑大会说。

2022年、2023年岁末交接的这个特定时刻,医院、学校乃至整个城市都在感谢这些勇于向前,学着师长的样子治病救人的年轻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刘文琴、沈丽娜

 

点击阅读原文:

南方都市报(95、00后医学研究生顶上来了,正学着师长的样子拯救生命)

中国青年报(这群医学生放弃“返乡” 留守一线救治重患)

南方日报(坚守临床救治一线,这些中大医学生放弃寒假返乡)

羊城晚报(【视频】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这群研究生自愿顶上,成为医生的第一助手)

广州日报(“寒假不回家,病人需要我!”中山大学“医学新生代”在一线成长)

广东卫生在线(这群新生代医者,我爱了!)

广东台(珠江新闻:临床医学生取消返乡 留守医院照护患者)

广州台(护佑健康年:是学生也是医师 是留守也是坚守)

澎湃新闻(心有所系|春节留守在医院的医学生们:“我想跟上这奔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