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爱掏耳朵?出门常戴耳机?你的这些日常习惯,正在伤害你的耳朵!
2019-04-22
3月3日是第二十个全国爱耳日。3月1日下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组织了大型义诊咨询及公益讲座活动,并免费为群众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听力检测、人工耳蜗术后调机等服务。专家指出,其实很多人日常不经意的生活习惯,都在伤害着耳朵,甚至引发中耳炎、急性外耳道炎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耳外科主任陈穗俊表示,在广东这种潮湿的天气环境下,用水冲耳朵不当时,容易引起耳部细菌滋生。经常洗完澡用棉签掏耳朵等行为,不仅会造成耵聍(俗称耳屎)的栓塞,更会损害外耳道毛细血管。出门便插上耳机听歌,用超过外界噪声的音量来隔离噪声,对耳膜伤害极大。此外,很多孩子鼻炎、鼻窦炎没有治疗,时常“一把鼻涕一把泪”,容
【广州日报】实力医生健康60秒|林天歆:有血尿要警惕膀胱癌
2019-04-22
【今日出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泌尿外科副主任、泌尿系肿瘤专科主任林天歆教授:有血尿要警惕膀胱癌 泌尿系三大常见肿瘤包括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肾癌。除了膀胱癌可能会在早期出现血尿之外,肾癌与前列腺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所以体检对肿瘤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有血尿的患者,不能掉以轻心。对于早期肿瘤,我们除了要把肿瘤切干净之外,还要争取保留功能。例如,肾肿瘤把肿瘤切除以后要保留肾功能。现在有了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更加容易做到。机器人有很好的放大作用,并且360度没有死角的机械臂可以更好地抓到、分离出部分神经结构,还可以做到膀胱、尿道很好的吻合。 【记者】王婧、任珊珊【通讯员】林伟
【广州日报】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防控又有新举措
2019-04-18
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虽然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巨大挑战,防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4月13日,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成立。据了解,专委会由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批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牵头筹备成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刘超教授表示,由脑卒中导致的死亡和致残很常见,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他希望专委会的成立能够促进卒中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量减少脑卒中对身体造成的伤残和死亡。刘超介绍,中山
【广州日报】请为粤A808NN让行!
2019-03-30
“时间就是生命!请您为爱让行!” 昨日下午,从珠海到广州的路上,一辆车牌为粤A808NN的救护车,获得珠海、中山、佛山、广州四地交警接力护送、沿途司机礼让的特殊待遇,只因车内载有一颗珍贵的“救命心脏”,必须在6小时内重新植入人体。这颗由志愿者捐献的“爱心”,从位于珠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出发,跨越120公里,最终只用了90分钟,被送达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手术,昨晚11:25,它令55岁的心肌病患者钟阿姨重获生机。 等“心”一个月:终遇合适心脏1个多月前,钟阿姨突然晕倒意识丧失,被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钟阿姨在心脏里装了ICD双腔起搏器,但还是反复出
【广州日报】眼睛被撞后看不清?紧张恐惧也会“蒙住眼”
2019-02-22
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可能遭遇眼外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主任蓝育青教授表示,眼睛被撞后要避免两种反应:一种是因眼球没有伤口,认为问题不大,掉以轻心;另一种情况则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有些患者眼睛被撞后“看不清”,其实跟过分紧张、恐惧的心理有关。 女孩被球撞眼,检查正常仍“看不清”近日,蓝育青教授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夏令营在华负责人专程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感谢她和团队及时、准确的眼部诊疗服务,让参加夏令营的国际成员顺利完成了夏令营的学习和生活。原来,半年前,挪威的11岁小女孩Thorsen在广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夏令营时,不慎被塑料球砸到眼睛,向蓝育青教授求医时,
【广州卫生计生】糖尿病肾病居家腹透频发感染,多学科联合家访揪出“真凶”
2019-02-22
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难以控制,皮肤瘙痒,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对于已经出现严重水肿合并气促、胸闷,营养不良、精神状态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诊进行透析治疗。其中,居家腹膜透析因其自主方便深受不少患者的喜爱,但由于腹透操作不规范、不注意饮食和服药等原因,许多患者在家中腹透后病情并未好转,这是为什么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肾内科为一探究竟,联合临床营养科、药学部等多学科组成联合家访小组进行家访,以多学科协作进行疾病诊治。 反复患上腹膜炎,联合家访寻因探果李阿姨是一位糖尿病肾病患者,可在腹膜透析(简称“腹透”)的两年时间内,她竟反复6次感染
【广州日报】心跳快如飙车?一根消融导管6秒就实现“减速”
2019-01-22
正常成年人的心脏在静息状态每分钟跳动60-100次,一生要跳25亿-30亿次。一旦心跳持续加速,就会有心慌、胸闷、气促不适等症状。65岁的广州市民袁阿姨近日就因心跳快如“飙车”,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查心电图,被诊断为“心房扑动”。该院心内科专家只用一根小小的消融导管,一眨眼的工夫就帮她给心脏减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12月29日从医院获悉,袁阿姨已经顺利出院。 心房扑动犹如心脏“飙车” ,患者容易出现中风65岁的袁阿姨有实施过二尖瓣置换术+“迷宫手术”(MAZE术,房颤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术后。她的心律恢复到正常的窦性心律,她也很听话地定期到医院随诊。这一次新发的心房扑动,多少出乎袁阿姨
【广州日报】冷空气来了,胸痛怎么办?名医送出20字“护心诀”
2019-01-22
本周末起,新一轮冷空气来袭。气温的波动,让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经受考验。突然出现胸口如压大石,心跳经常漏几拍,是否意味着心脏有事?得了心血管病,如何平稳过冬?普通人从心痛到“心碎”,究竟有多远?12月27日(周四)上午,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特邀荣获“中山大学首届名医”称号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和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样新主任医师,联合主讲了一堂心血管微课,支招“冬季如何护心”。本场微课在广州日报APP、广州日报微博、网易客户端等多个直播平台同时播出,截至记者发稿时,各平台观看量已累计达到15万人次。本场微课笔记将于近期在广州日报健康有
【南方都市报】网络挂号便利程度穗三甲医院哪家强
2017-01-04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褚忠华教授文/ 记者 阳广霞 通讯员 朱素颖 利用信息系统来进行挂号、诊间支付乃至取药,是现有技术下解决就医、就诊“三长一短”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国家、省、市的努力下,广州地区的33家三甲医院均已不同程度启用微信、支付宝类系统来实现网络挂号。一年前,南都指数曾对全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使用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彼时,33家三甲医院中仅20家搭建了微信、支付宝挂号平台;一年后,南都记者再度使用这两家使用最为广泛的系统来对33家医院进行测评时发现,已有29家医院基于此搭建了信息化平台。而基于银联卡的医程通、基于诊疗卡的医院官网挂号系
【南方都市报】没错!哮喘、过敏性鼻炎会影响身高
2017-01-04
网上养生法求证(157)长高(下)采写:南都记者曾文琼实习生张曼玉通讯员朱素颖很多家长认为遗传身高是由父母身高决定的,不少个头矮的爸妈都担心孩子难以摆脱个子矮的阴影。医学专家表示,遗传身高准确来说是指家族身高,如果父母个子矮,而祖父母、外祖父母个子高,其他兄弟姐妹个头也不矮,也许是父母刚好在青春期碰上疾病或其他意外而已。 网传孩子长高有黄金期,长期咳嗽、患过敏性鼻炎会间接影响孩子长高等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是碰上这种情况,只要保证正常营养摄入,保证充分运动、睡眠,避免发生疾病,孩子会按照原有家族身高轨迹顺利生长。中医专家也表示,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时期,要饮
【南方都市报】“二十三,蹿一蹿”,这个说法不可信
2016-12-28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梁立阳副教授、中医科副主任黄启辉副教授采写:南都记者曾文琼 实习生张曼玉通讯员朱素颖 合理的饮食是儿童长高的基础。 网上养生法求证(156)长高(上) 当年姚明的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姚明的孩子会有多高曾经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可见如何让孩子长得更高家长有多关注。网上关于如何长高的说法有很多,什么“只要按食谱进食,25岁以内都可长高”,“想长高就补钙或打激素”等等。专家指出,身高取决于几个因素,遗传因素就占70%,运动、营养、环境和社会因素等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家长不要错过孩子生长快速期,同时也要密切注意孩
【广州日报】头晕消瘦贫血竟因胰腺长出南瓜大肿瘤
2016-11-25
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朱素颖 63岁的黎伯这两个月来反复头晕、乏力,胃口差,吃一点食物就觉得饱胀,还一度被诊断为贫血。广州日报记者11月14日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折磨黎伯的竟然是胰腺恶性肿瘤。近日,该院胆胰外科陈汝福教授团队运用普外科难度最高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黎伯摘除这一罕见巨大胰腺肿瘤,肿瘤大小犹如小南瓜。目前,黎伯恢复情况不错。陈汝福提醒市民,对胰腺疾病必须高度重视,应该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50岁以上注意筛查消化肿瘤。不要以为“没有症状=良性肿瘤”。对于肿瘤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贫血”两月减重十公斤来自外省的黎伯
【科研】关于征集广东省科技厅2016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建议的通知
2015-07-17
各科室:广东省科技厅现公开征集2016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内容及相关建议。根据省级科技管理“511”计划体系进行征集,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结合”、“协调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五个体系。本次建议涵盖: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产学研多主题协调创新(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提升与粤港联合资助、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软科学研究等16个
【广州日报】远离肝癌先避免“沾染”肝炎
2016-08-09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实习生林子琳、谭鑫通讯员朱素颖图/广州日报记者记者邱伟荣昨天上午,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举行主题为“360度呵护肝脏健康”专场公益讲座。我国肝癌每年新发病例20万例,约占全球的50%。中山大学名医、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学术带头人王捷教授指出,如今方兴未艾的“跨境医疗”有误区,肝病没必要到国外去治疗。 王捷指出肝病在中国发病率很高。由于病人群体庞大,类型复杂,中国医生身经百战,治疗技术已臻国际一流。国外医生不敢做的复杂类型病人,在国内却能通过手术取得较好疗效。广州
【新华社】广州成立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
2016-07-01
新华社广州6月26日电(肖思思朱素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日前成立了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落户该院南院区。肿瘤患者将成为“精准医疗”的获益者。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管委会主任陈亚进教授介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立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宗旨是创建一个实体肿瘤的科学的规范的模式,这个模式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普查、精准的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以精准、微创为主导的外科治疗,还有多学科模式的联合综合治疗。它集中了肿瘤外科的主力团队及相关的支撑科室,对目前华南地区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肿瘤、肝胆胰肿瘤、泌尿肿瘤、妇科肿瘤、胃肠道肿瘤进行精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信息时报】乌干达商务代表脑膜瘤中山二院高难度切除
2016-06-24
来源:【信息时报】 2016-6-23 A13版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邓跃飞教授记者 吴瑕 实习生 孙小鹏 通讯员 王海芳昨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中山二院岭南楼举行新闻发布会,该院成功为乌干达商务代表实施高难度脑肿瘤切除术。据了解,该手术进行了近7个小时,近全切除肿瘤,术后并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昨天上午,这位患者平安出院。早在五年前,来自乌干达的农业部咖啡局驻广州商务代表David先生开始出现头痛,但并无明显诱因,症状时轻时重,左眼视力也不断下降。不管是在乌干达还是在北京的医院,进行眼睛治疗后均未见好转。其后,在乌干达的医院进行头颅MR检查后发现左侧前、中颅底有巨
【新华网】第六届羊城复苏论坛举行呼吁加强心肺复苏技术普及
2016-06-17
来源:【新华网】 2016-6-16 近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和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心肺脑复苏研究所承办“第六届羊城复苏论坛暨全国心肺脑复苏新进展学习班”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以“普及心肺复苏,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我国心肺复苏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图为活动现场 据悉,本次大会共举办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中国的实践”、“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特殊条件下的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科研】国自然“十二五”期间第五批19个重大项目指南
2015-07-13
各科室: 国家基金委日前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二五”期间第五批19个重大项目指南》,与医口密切相关的领域有:1.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机理和修复策略研究, 2.穴位的敏化研究,其它领域请见附件基金委通知。请通知符合条件的老师申报,申报意向请于2015年7月15日前报与我科。我院受理最终截止时间:8月21日,申报纸质材料一式3份。 联系人:王老师,陈老师 电话:81332402 邮箱:syskyk02@163.com科 研 科 2015年7月13日附件:基金委申报通知重大项目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汇集创
【广州日报】绝经后生育要过六道关
2016-05-16
来源:【广州日报】 2016-5-16 A4版受访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兼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杨冬梓教授记者 任珊珊、伍君仪 通讯员黄贤君、王海芳七旬印度老妇生子创生育纪录专家:其用“自身卵子受孕”有悖常识近日,一则“七旬老妇喜当妈”的消息令许多人震惊。据外媒报道,印度阿姆利则市一名70岁(一说72岁)的老妇人考尔和79岁的老公吉尔做试管婴儿成功怀孕,在今年4月19日通过剖腹产生下一子,孕妇情况正常。广东生殖医学专家指出,“超高龄生育”亦有年龄上限,绝经后只能借用志愿者捐
【羊城晚报】“跑马”很时髦这些事你得知
2016-05-16
来源:【羊城晚报】 2016-5-14 B8版受访专家:国际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协会前任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教授陈启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卫平教授记者 陈映平 实习生 李林芳 通讯员 王海芳30多岁的青青成功跑马后,年过半百的妈妈也跃跃欲试,跑马是否人人皆宜?不同年龄段的人跑马该注意什么?在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年会首届粤港澳运动医学大会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卫平和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教授陈启明对此给出答案。年过五十慎“跑马”陈启明教授介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和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00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