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健康报】青年面孔-郭明炎:救人是一种习惯

编辑:党办 发布日期:2021-09-14

初识郭明炎医生,是源于前不久的一则新闻《采集核酸现场女子晕倒,支援队医生出手相救》。新闻讲的是在广州市荔湾区桥中街击掌体育场核酸采样点出口处,郭明炎与医院同事一起为晕倒在地的吴女士进行急救处理的故事。

郭明炎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核酸采样队第四队队长。这次救人,已经不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见义勇为了。

2013年10月29日中午,正在广州建设六马路排队候车的一位阿婆突然晕厥。这时,戴着眼镜的郭明炎冲了过来,一边喊群众拨打120,一边跪在地上,为阿婆进行心肺复苏。

郭明炎回忆,事后,很多人认为路边施救风险很高,万一抢救失败,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窘境,甚至官司缠身。“你就不怕被‘碰瓷’?”面对这个问题,郭明炎忍不住笑了。他说,工作之外遇到需要紧急抢救的情况,及时施救完全出于职业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也会义不容辞:“我出生在‘中国瓷都’潮州,从小习惯‘碰瓷’了。”

郭明炎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阳光男孩,2003年,在收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还在老家陶瓷厂的沥青棚底下打磨陶胚,帮父母减轻生活负担。

小学时,他目睹了伯父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弥留之际的痛苦。初中时,他又亲历了爷爷生命最后几年双目失明的绝望。亲人们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历历在目,要当一名医生的梦想深深铭刻在郭明炎心里:“父母一直教导我为人要厚道、与人为善,对于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他们深感欣慰。”

2008年,郭明炎本科毕业,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从事医、教、研工作,并相继攻读了硕士及博士学位。“医病医身医心”的中山医人的优良传统,郭明炎铭记在心。

“麻醉是一门调控的艺术,把‘医病医身医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郭明炎这样描述自己对麻醉学科的理解:“‘医病’要对病痛有足够的认知,‘医身’要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采取对应治疗,‘医心’要对患者有人文关怀。”

在临床上,每个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结果,只是一个静态的基础资料,患者跟麻醉药物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手术创伤的应激程度则是动态和未知的。

“麻醉非常讲究个体差异,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标准方案用于独特个体,有时便不再标准。因此,探索与调控就非常重要。”郭明炎介绍,每台手术的前期就是探寻麻醉平衡点及个性化方案的最佳时机。应在麻醉诱导、诱导后无刺激维持、开台切皮瞬间以及切皮后刺激减弱期这几个关键节点中,用心观察,初步掌握患者对麻醉药的耐受程度,从而在随后的手术过程中,较为从容地进行患者管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平稳。

这样,在临近手术结束时,可以及时适当减浅麻醉深度,尽早甚至即刻安全拔管。

前段时间,广州遭遇新一轮的新冠肺炎疫情。郭明炎响应医院号召,前往荔湾、越秀、海珠等多个采样点执行支援任务。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完成支援工作的同时,尽量抽出时间为家庭分忧、陪伴儿子成长。郭明炎动情地说:“希望在儿子眼中,无论作为父亲还是作为医生,我都是称职的。”

 

【来源】健康报

【记者】朱琳

【通讯员】潘成均、林伟吟

 

点击阅读原文:

健康报(青年面孔-郭明炎:救人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