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中国科学报】中山大学医疗团队为患者装上“人工心脏”

编辑:党办 发布日期:2023-02-10

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早前因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效的梁叔(化名)在“人工心脏”的帮助下获得了“重生”。2月2日,梁叔向为他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术与多学科心衰诊治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团队送上锦旗。

“该项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终末期心脏病领域诊疗技术新的突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过去的50余年里,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只能依赖心脏移植获得新生。此次“人工心脏”植入术的顺利开展,将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心”希望。

 

终末期心衰患者“柳暗花明”

2022年10月,梁叔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求医,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的他在优化药物治疗之后仍然浑身无力,反复受心衰发作的折磨,经胸超声检查提示他存在“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左房内径45mm,左室舒张末径57mm,左室射血分数降低(22%),极容易猝死”的情况。

整个左心功能低下,普通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的作用已不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团队意识到,要解决梁叔面临的危机,心脏移植是首选。然而,自然心脏供体极度缺乏,而梁叔的情况持续恶化,治疗方法用尽,医疗团队不得不在“山穷水尽”之中寻找“柳暗花明”——在综合评估梁叔右心功能良好的情况下,团队与家属充分商量,决定为梁叔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术。

1月10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郑俊猛团队成功为梁叔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及右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当晚,在“中国心”的有力搏动下,梁叔在ICU里清醒过来,术后第二天可以正常进食,术后两周左右,梁叔恢复良好,转出普通病房接受康复治疗。

“这次为梁叔植入的是国产‘人工心脏’,是一个可以替代心脏工作的装置,血泵一端连接心脏,另一端通过一根人造血管缝合在大动脉上。”郑俊猛介绍,机械动力替代心脏收缩吸出血液后,再泵出输送至全身,主泵头塞在心尖的位置,通过转子运转进行泵血,外置一个显示屏,可持续观察“人工心脏”转速及电量。

 

人工心破题心脏移植“两大难”

据陈样新介绍,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成功开展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作为全国首批完成人工心植入中心,同时也是广东省两家既完成心脏移植又完成人工心的单位之一,将多学科共同打造了一个心脏重症的平台,引领心脏大血管急重症专业探索,致力建设心血管急重症区域医疗中心,为更多患者提供生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虽然技术成熟,但心脏移植涉及两大难题:一是等待合适供体,“换心”患者不仅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配型还需寻找体重相当的心源才适配,很多终末期心衰的患者病情危重,并不能经历漫长匹配过程;二是远期维护,心脏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抗排斥药物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小小的“流感”可能即会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威胁。

“像梁叔这样的案例,在常规治疗中,通常患者只能依赖心脏移植获得新生。”郑俊猛表示,人工心作为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人工泵头增加血流量、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国内终末期心衰长期机械支持治疗领域的空白。部分非器质性病变患者,可通过人工心中短期植入恢复心脏功能,后期甚至可摘除人工心恢复心脏自主泵血功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指出,此次“人工心脏”移植是医院在心衰治疗领域的全新探索。医院心血管内科、外科强强联合,通过优化药物治疗(GMD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P/CRT-D、左束支起搏(LBBP)、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二尖瓣钳夹(TEER)、ECMO、双室辅助、心脏移植、人工心等手段开展终末期心脏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黄睿 沈丽娜

 

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科学报(中山大学医疗团队为患者装上“人工心脏”)

中国新闻网(广州医院成功为患者植入国产人工心脏)

南方都市报(首款国产商业化“人工心脏”在穗植入,心衰治疗手段更完善)

新快报(国产“人工心”投入使用,1年生存率90%以上)

广州日报(植入纯钛“中国心” ,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获“心”生)

南方日报(59岁广东阿叔装上首批国产“人工心”)

羊城晚报(广东首例!59岁阿叔装上国产“人工心脏”获得“重生”)

广东卫生在线(“人工心脏”植入者:正努力学习与它相处)

大湾区卫视(湾区最新闻:植入“人工心”终末期心衰患者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