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南方都市报】老人食管破洞无法进食,另辟蹊径胸骨后重建“进口”通道

编辑:党办 发布日期:2023-02-17

食管是人类进食的核心通道,一旦这儿破溃,食物会从破口处向下漏入胸腔。影响正常饮食、出血不说,还可能诱发胸腔内感染等恶性状况发生。日前,一名年过古稀的纵隔脂肪瘤切除、胃造瘘老人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接受了空肠代食管手术,创新性地在胸骨后重建通道,成功解决了“进口”问题。

 

一年内经历三次手术医护为七旬老人安装“第二张嘴”

麦先生今年70岁,9年前曾因纵膈脂肪瘤于当地医院进行纵膈脂肪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8年里一直无特殊不适。然而,1年多前,麦先生开始出现胸痛等,且症状日渐严重并伴有呕血,便至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立即为其完善胸部CT、胃镜等检查,检查结果提示是食管损伤,遂进行第二次手术——食管病损切除术!

天不遂人愿,食管吻合口因各种缘故恢复不理想,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与胸壁形成“窦道”,口腔、消化道的液体或食物残渣等通过“窦道”流入胸壁,不但容易发生感染,还加重营养流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医院随即为其进行第三次手术——胃造瘘手术,即在胃壁上人为开口,将营养液从该开口注入胃中,从而保证肠内营养供应。

此后,麦先生不能如常人一般经口进食,而是打开胃造瘘倒入配置好的营养液,一日三餐,反复如此。不久,食管胸壁瘘口开始渗液,需每天换药。尽管精心护理,麦先生瘘口周围的皮肤仍然出现糜烂,每一次换药时分离纱布及粘连的皮肤都伴随剧疼。

 

如何搭建合适通道?多学科专家团队集思广益!

2022年12月,不堪受此折磨的麦先生决定慕名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求诊。韩方海教授接诊后,立即为其完善检查,CT结果提示:一是原后纵隔肿块已切除,术区见不规则病灶,考虑肿瘤复发可能;二是食管部分切除后,形成食管吻合口瘘,胃体部造瘘术后改变。

韩方海教授思考道,关于不规则病灶,麦先生已进行两次纵膈术,不排除术后渗出、软组织形成等对CT造成一定干扰。即使是纵膈肿瘤复发,目前也难以将其完整切除,可考虑暂不处理。关于吻合口瘘,则可通过“截断病变食管两端,利用一段带血管蒂小肠替补中空位置从而重建消化道”来解决,这需要口腔科的血管缝合、胸外科的分离和胃肠外科的空肠带蒂截断。思考至此,韩方海教授立即联系口腔科、胸外科教授等为麦先生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

摆在专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是——食管断端处于较高位置且纵膈经过两次手术后结构紊乱,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通道呢?经过反复讨论与充分的术前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可建立胸骨后通道,如此还能保证双血管供应,顺利重建消化道后能充分保证空肠段的供血与回流,避免缺血导致的肠缺血坏死或吻合口瘘等。

 

重建生命“要道”成功实施空肠代食管手术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保证营养支持的前提下,逸仙多学科团队共同为麦先生进行了“食管造瘘口清创、切除+胃造瘘切除+食管空肠吻合+胃空肠吻合+空肠空肠吻合+血管吻合(甲状腺上动脉于空肠边缘动脉吻合,颈外静脉与空肠边缘静脉吻合)”手术。术中,胸外科陈炬教授团队负责打通胸骨后通道;胃肠外科韩方海教授团队则负责截断并将游离带血管蒂的约25cm空肠经胸骨后通道上提与近端食管的残端吻合;口腔科黄志权教授团队则负责将空肠边缘动静脉与甲状腺动静脉完成吻合,充分保证了吻合口的血液供应。

历经近3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麦先生被送入ICU,经过ICU专家团队的精心护理,两天后就顺利转出至胃肠外科普通病房。次日,麦先生在胃肠外科的医护团队悉心照料下就能下地行走;术后6天,麦先生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提示重建的消化道排空良好,没有出现吻合口漏等问题;术后9天,麦先生顺利出院,现已能经口正常进食,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刘文琴 钟广宇 植仕麟

 

点击阅读原文:

南方都市报(老人食管破洞无法进食,另辟蹊径胸骨后重建“进口”通道)

39健康网(七旬老人食管破洞无法进食,广州医生团队为他重建生命“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