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羊城晚报】医路探诊·护理门诊|静脉置管

编辑:党办 发布日期:2023-05-26

白血病、地贫、癌症患者……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静脉导管护理门诊里,记者看到屈盈莹主管护师手脚麻利地给患者PICC导管(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消毒、更换贴膜、冲管、更换输液接头等护理。

从2014年10月份开始,屈盈莹护士就在静脉导管护理门诊出诊。按照每周出三次门诊,平均每次护理20位病人计算,至今累计已经为2.7万余病人服务。

“为患者进行PICC导管的置入、护理、拔管以及输液港的护理都是我在护理门诊的主要工作。”屈护士告诉记者,“这些患者因为化疗、营养支持等原因需要长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药物,为了保护外周血管,安全用药,因而选择置入PICC导管。这根细细的导管经上臂外周静脉置入,沿着血管的走行,最终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可以说,这条导管是患者治疗的重要静脉通路。因此对导管护理就十分重要了,护理不当可能引起导管感染,血栓、堵管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

而像ICU病房的重症患者、行动不便患者的PICC置管,出门诊的护士也需要到病房的床边进行置管。因此医院的各个病区、ICU都时常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小到8个月的肝移植小宝宝,大到99岁高龄的新冠重症患者,她都能够成功为他们置入PICC导管。

 

第一个故事:她每周三跟护士“约会”,已经有一年了

罹患卵巢癌,丈夫背着她爬八楼

每周三的下午2:30分,65岁的陈姨会准时出现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静脉导管护理门诊外。据了解,她在2021年查出患上了卵巢癌,当时做了手术后就化疗了一段时间。“打了那么多次化疗,我以为没事了,结果去年6月份又复发。当时就置管了,每隔21天通过这个导管打一次化疗药物,每周我都要来跟屈护士‘约会’,给导管做护理,保持导管畅通。”陈姨把自己的病情说得很轻松。

看着瘦弱的老伴跟记者述说起患病经历,陈姨的丈夫不忍心听,默默走开。“其实他就是内向,不爱说话。”陈姨也心疼他,“去年我做完手术,回家都是他背我爬楼梯上8楼,因为每周打化疗,吃不下东西,我说要吃什么,他就去做,但做了我有时又不想吃了,搞得其他人都说我难伺候,但是他什么都不会说,从不抱怨。”

少来夫妻,老来伴儿,相互搀扶

现在每次陈女士出门,她丈夫都跟着,形影不离。“他怕我上街摔跤,所以每次都扶着我;来医院看病,做导管护理,都是他挂号、缴费,我就坐那儿等他。”

在诊室里,屈盈莹小心翼翼地把陈女士的导管贴膜撕下来,给皮肤用碘伏一点点消毒,把粘在皮肤上的物质都一点点用棉签拭去,一边护理一边叮嘱她,“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出汗多,每周要坚持来做护理。如果出现注射点皮肤发红、发痒等症状,一定要来护理门诊处理哦。”因为每周三都跟屈盈莹主管护师见面,陈姨已经是屈护士的朋友了。“屈护士很细心,对我都很好,每次找她做护理我也很放心。”

很快护理结束,陈姨和老伴准备回家。“少来夫妻,老来伴儿,他病人我照顾他;我病了他也照顾我。”一起生活了近40年,陈姨望着丈夫一脸笑意。真正的爱是不离不弃,经得起风浪和平淡的流年,是一颦一笑就会温暖心田的隽永,是漫长岁月中的相伴相守。陈姨离开门诊时,挽住了丈夫的胳膊,一头靠在他肩头。

 

第二个故事:70岁的阿伯刚确诊肿瘤,中年儿子一脸茫然

准时把老爸送进护理门诊后,42岁的李先生一脸茫然,长长的叹气声,记者看出了他内心的焦虑。“我爸今年70岁,一个多月前因为吞咽困难,一查发现得了鳞状细胞癌,因为脖子上的肿物太大,还没有办法做手术,只能先化疗。”李先生一度哽咽,“他的情况不太乐观,我很担心他年纪太大,经受不了手术和化疗。”

据记者了解,李先生家里还有一个4岁的孩子,妈妈也有6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听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效果好,他特意从单位请假带老爸从佛山三水来广州看病。“人到中年,家里不是这个问题就是那个问题,抗不过也得抗啊。”李先生红了眼圈。

因为当天就要打化疗,在住院后的第三天,李先生带老爸在护理门诊进行PICC导管的置入。屈护士花了约30分钟帮助阿伯置管后,送他走出门诊,特别叮嘱家属和患者护理的细节,“平时要做好护理,多喝水,置管侧手做握拳动作,促进血液循环;局部穿刺的地方保持清洁,手臂可以做一下适当运动,但剧烈运动是不行的,比如提重物等。洗澡时要注意做好保护,以免穿刺的部位湿水后引起感染。以后每周来一次护理门诊,我们护士帮你做好导管的护理。”

李先生帮老爸整理好衣服,搀扶着他慢慢回到病房。他们将面临一场未知抗癌之战。

 

第三个故事:两次骨髓移植,6岁娃已经熟悉护理门诊

6岁的波波患有地中海贫血,由于骨髓移植以及在治疗中需要经常抽血、输注丙球等药物,所以就在手臂上留置了PICC导管。每周要来护理门诊,小家伙对这里太熟悉,基本不怕陌生人,拿着手机这里拍一下,那里拍一张,还时不时给自己来一张自拍。十分伶俐可爱。

然而,与同龄孩子相比,波波显得要瘦小一些,这些年来,他的治疗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孩子出生6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孩子患了地中海贫血,一直在输血治疗。在两年前,给孩子做了第一次骨髓移植。”孩子爸爸告诉记者,“3岁时,第一次做骨髓移植时,配型结果为9个点,但是做完就失败了,幸运的是,没有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跟我们同一批移植的孩子,移植后排斥很严重。两年后,我们又给孩子做了第二次骨髓移植,现在还在吃抗排斥的药物,身体也在慢慢恢复中。”

因为一直在服用药物,导致孩子全身的毛发会长得比较浓密,“胳膊这里毛茸茸的,在换贴膜时会有一点点痛,你要乖哦。”护士一边小心翼翼给孩子撕掉贴膜,一边安慰他。

波波也很懂事,自己拿着手机把导管护理的过程都拍下来了。临走时,还主动跟护士挥挥手,“下次我来的时候,还要拍的哦。”

见过数万患者治病的艰辛经历,也见证过很多夫妻经历磨难也不离不弃,屈护士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细致服务为他们的治疗提供医疗保障,也用一颗温柔的心温暖患者的内心。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张华

【通讯员】林伟吟 张阳

 

点击阅读原文:

羊城晚报(【视频】医路探诊·护理门诊 | 第2集 静脉置管)